【本報訊】隨著時代推移與社會型態的轉變,澎湖傳統農業逐漸面臨凋敝與轉型的挑戰,曾是生活日常的農事技藝,正悄然淡出人們記憶。為了喚起民眾對土地與農業文化的認識,澎湖縣社區總體營造中心於114年10月4日(星期六)下午4時至6時,在湖西鄉菓葉村舉辦「菜宅農園文化新飲食-掘掘樂!紅膜花生×火燒殼體驗」活動,邀請民眾親身走入農田,以最真實的方式體驗澎湖花生的收成與農村生活的節奏。
澎湖位於海島邊緣,氣候乾旱,鹽分與風力強勁。這樣的自然條件,讓居民發展耕種耐旱抗鹽的作物,其中花生因能在貧瘠土地中茁壯,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農作物之一。自明代傳入以來,花生的每一部分都有用途—果仁可食、藤可飼畜、殼可燃燒,展現先民「一株不浪費」的節約智慧,也成為澎湖農業文化與民眾生活記憶的重要象徵。
活動當日,學員搭乘專車前往菓葉農場,沿途由導覽員介紹澎湖花生的主要產區與栽種現況。菓葉村是澎湖第一個以植物命名的村落,村名來自北側茂盛的黃槿林。穿過蜿蜒小徑走入田間,空氣中瀰漫著土地的鹹香氣息,讓人感受農村的樸實與生命力。抵達農場後,由農場主人呂世強先生介紹澎湖花生品種、產業特色與在地栽種方式,並透過圖卡比較澎湖與台灣本島花生在品種、生長環境與採收方式上的差異,進一步讓學員了解紅膜花生與白膜花生的不同。
本次體驗以「紅膜花生×火燒殼」為主題,參與者親手使用傳統農具翻耙沙土,尋找藏在泥中深處的紅膜花生。與白膜花生「拔取即見」的瞬間成就不同,掘紅膜花生講求耐心與觀察,必須在一寸寸翻土之間與時間對話。農場主人也特別分享「火燒殼」的由來:花生在土中停留時間較久,殼被白蟻啃蝕後色澤轉深,彷彿被火燒過,象徵自然歲月的痕跡與土地生命的循環。
活動中更設計「掘掘樂尋寶趣」,主辦單位預先在花生田裡埋下20顆寫有號碼的白色五子棋。掘出號碼牌並達指定花生數量者,可兌換菓葉在地農作物,如木瓜、冬瓜與蕃薯籤。這項趣味設計源自一則寓言故事—勤勞的父親以「挖寶」之名,訓練兒子辛勤耕作,最後讓他們體悟真正的黃金是勞動與收成本身。活動以寓言為隱喻,傳達「農村裡的黃金屋」其實藏在人與土地的互動裡。
體驗現場氣氛熱烈,無論大人或孩童都全情投入。有家長笑說:「原本彎著腰挖,後來乾脆坐在地上,雖然累但很好玩。孩子透過這樣的體驗,更能理解長輩那個年代種花生的辛苦,也學會珍惜今天能輕易獲得的食物。」活動最後,每位參與者都獲得一份現炒帶殼花生,透過味覺重新感受剛才的勞動溫度,品嚐那份來自土地的純樸滋味。
「掘掘樂與尋寶趣」不僅是一場農事體驗,更是一堂生活教育。當雙手觸碰泥土、掘出花生的那一刻,不只是尋寶的驚喜,也是對土地記憶的喚醒。透過勞動的體驗,民眾理解了農村的辛勞,也在沙土間重新找回那份被遺忘的幸福與價值。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表示,「菜宅農園文化新飲食」系列活動將持續推動農業文化教育與地方創生,期盼讓更多人從體驗中理解:「真正的寶藏不在地底,而在願意耕耘的雙手與時間裡。」讓菜宅與農田成為連結生活與文化的核心,讓土地的智慧持續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