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自被國民黨徵召參選下屆澎湖縣長的賴峰偉勤訪基層,探尋民癮,並針對澎湖基層民眾反映和關切的縣政問題,透過臉書〈facebook〉表達他未來的施政的方針,而最近他以「迎戰海洋廢棄物,守護美麗澎湖灣」為題發表的文章,受到一般民眾的重視,特予摘錄分享:
三月中旬,去菓葉參觀唐采伶的海漂實驗室,她邀我們去海邊。一行人穿過草木夾道的小徑來到龍門沙灘,眼前出現的不是印象中迆迆邐邐的白沙,而是遍布的海漂垃圾,我心頭一沉,久未能語。那天起,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解決海漂垃圾。
澎湖自古靠海維生,面對垃圾吞噬海洋,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必須行動!我認為要從兩方面著手。
首先,「源頭減量」。境外源頭部分,澎湖受海流影響,匯集多國海洋廢棄物,其中7成來自大陸,我們應該透過官方、民間團體向國際發聲,要求大陸善盡環保責任,並啟動兩岸協商機制,促使陸方加強垃圾管制,減少河川及沿海汙染源。
可惜,當前主政者面對海漂垃圾,一昧卸責,而無對策。過去在我任內,福建閩字號漁船經常大肆越界補魚,當時我致函大陸江澤民主席、朱鎔基總理表達嚴峻立場,並利用陪同呂秀蓮前副總統出訪中南美洲時,協請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向陸方轉達澎湖漁民之憤慨。多管齊下,閩字號漁船逐漸收斂,足證事在人為。
境內源頭減量,則應實施限塑政策、減少使用一次性日常用品、推動垃圾分類、貫徹資源回收、加強漁業廢棄物處置,避免垃圾進入海洋。
再者,應「建立清理機制」。我們應該號召大眾參與淨海淨灘行列,鼓勵企業、民間團體認養海灘,深化環保意識,並宣導海洋教育。
另外,可運用科技清除海廢。例如美國舊金山灣利用設有撈除垃圾機具的船(Skimmer boat),每月可清除90噸垃圾。巴爾的摩港則是利用水輪(Inner Harbor Wheel)濾集海洋垃圾。荷蘭青年Boyan Slat 發明海洋吸塵器 (Ocean Cleanup Array),利用洋流攔截海廢,獲得聯合國環保勳章。
賴峰偉說:海廢大敵當前,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共同迎戰,守護美麗海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