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邊社區民眾期生態園區開發起死回生

  【本報訊】澎湖縣湖西鄉潭邊社區屬澎湖內海海域之一環,沿岸各社區所屬領域之潮間帶與濕地,就像大地的腎臟;它每天隨著潮起潮落,和24小時內兩度乾濕交替之間,扮演「生命基因庫」的角色。但由於人類的無知,在沿岸以水泥大量構築漁港、養魚池及防波堤等設施,而導致海陸交互產生作用食物鏈消失,原生種動植物瀕臨絕種。若再不導正,恐將造成生態浩劫。而有了開發生態園區之議。然而,開發工作面臨各級政府法令規章不夠完備,加上權責單位之行政作業並未積極配合與輔導,導致整體開發計畫受到阻礙,最後胎死腹中,故該社區民眾希望再次當選縣長的賴峰偉能夠想辦法讓這個開發案起死回生。

澎湖縣湖西鄉潭邊社區圖片

  據該協會理事長陳國文表示:為了維護自然生態保育及發展農漁產業,以提供本社區居民一個永續生存的空間,在澎湖縣前縣長賴峰偉先生於民國94年指示縣農漁局完成「生態示範園區」總體規劃評估,並授權該會(潭邊社區發展協會)主導開發、經營與管理。一旦完成開發,不僅可以改善澎湖內海海域社區生態環境,增加澎湖觀光景點,同時亦為民眾開創商機與生機。

  從社區耆老得知,潭邊村民百分之百來自福建省泉州地區農漁民,生活相當的純樸,全靠濕地及海洋,以及旱田獲得所需物質。但在日據時代(台灣光復前),因生活陷入困苦,發生人口外流相當嚴重(經調查,外流人口是目前人口總數的三倍以上),其中尤以高雄、台南、嘉義、馬公等地為最。

  不過,由於潭邊地處澎湖馬公本島、白沙、西嶼三離島的中心點,又是澎湖內海的一環,加上道路四通八達,故而在最近幾年再度吸引許多在地澎湖人來此置產定居。但因面臨產業及經濟衰退,所以才需要藉由「搶救澎湖內海生命基因庫」計畫來建立居民和自然生態和諧共存新環境,並為居民「營造生態、生產、生活新願景」,而讓本社區得以永續生存與發展。

石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