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局邀您共同響應社區低碳惜食文化

  【本報訊】面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威脅下,透過全民實踐低碳生活的方式是目前公認快速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最具體方式之一,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各項環保行動當中,又以低碳飲食減緩全球暖化最簡單且有益身體健康的方式。所謂的低碳飲食,主要是指適時的改變飲食習慣,調整選用『在地生產、在地消費』之新鮮、低碳的當地蔬果和食材,達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之目的。

  為推廣社區低碳惜食文化,環保署列舉7項指標供民眾參考,吃在地:我願意將社區農園或台灣生產製造的食材,作為主要選擇;吃格外:我願意選用格外品(醜蔬果),不分級採購食材;可打包:我願依吃多少,煮(或買)多少,吃不完可打包;惜食材:我願意善用食材,零浪費;愛分享:我願意捐贈多出來的食物或食材,提供給社區共餐使用;愛推廣:我願意推廣惜食環境教育;愛地球:我願意執行廚餘分類及回收再利用,共同愛地球。

  環保局鼓勵全民重視環境議題,持續透過柔性方式呼籲民眾養成「多吃蔬食少吃肉」的節能減碳生活習慣,並推廣在地、當令的健康飲食概念,降低交通運輸及肉類生產所產生之碳排放量,從生活中開始實踐低碳飲食,達到食材不浪費、廚餘又減量,吃的滿足且健康又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號召全體縣民一起「用行動,食際救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