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古殘鐘修護~送返澎湖觀音亭收藏

  【本報訊】澎湖縣政府文化局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補助執行「111-112年澎湖縣列冊追蹤文物澎湖觀音亭古殘鐘緊急搶救計畫」,委託堇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進行修護工作,歷時2年完成,運回保存於澎湖觀音亭廟埕鐘亭內。

圖片

  古鐘原安置於磚砌鐘亭內,玻璃密封不易觀察,口緣已殘,殘件掉落地面,全件呈棕色,可能為原施作棕漆或長年鏽色。因鐘亭面海,亭內空間濕度鹽分高,夏季強烈日照,使鑄鐵古鐘嚴重鏽蝕殘片斷裂,不易保存。

圖片

  古鐘於本(112)年運至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文物維護研究中心,進行科學檢測及維護。首先須清潔古鐘表面產生劣化之外來汙染物,並以微噴砂方式除去表面的疏鬆鏽層並除氯鹽,惟鐘體已嚴重鏽蝕,部分已成殘片碎屑,故嘗試以塗敷凝膠的方法脫氯;而鈍化及封護可達減鏽、緩蝕之效,並增強保護塗層。在藝術性修護上,將未變形之古鐘碎塊拼合並以修護材料填補孔隙,最下層置支撐環避免碎塊脫落。為完成現地保存,將原鐘亭密閉式玻璃鋁窗改為可開關式,玻璃上貼抗紫外線貼膜,讓紫外線照射影響降至最低,並於內部設置恆濕設備,完成古鐘修護工作並改善保存環境。

圖片

  經維護後可清晰見中段陽鑄銘文「澎湖觀音亭」,但因嚴重生鏽多數銘文已缺失,下方弦紋僅約略見銘文記事。《澎湖廳志》載:「總兵吳宏洛捐銀五百元修補,剩銀百餘,置南門内店屋收租,以資香火。」,為光緒17年(1891年)之事,從古鐘依稀銘文可辨有「光緒」、「寅」等字,以及形似「上泮」,此鐘最有可能立於光緒16年(1890年)之後,最遲不晚於光緒19年(1893年),而銘文可能記載吳宏洛出資修建觀音亭,後經署理記名總兵官王芝生經手,並由候補知府朱上泮為文記事。

圖片

  文化局表示,文物修護是精密費時的工作,必須經過審慎評估,也感謝澎湖觀音亭管理委員會的支持及協助,才能讓重要歷史文物延續生命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