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者在南大論壇共議解決台灣方案

  【本報訊】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11月20日舉行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大會發言,與會學者表示,大陸要在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的基礎上,扎扎實實地把自己的事情辦好,進一步壯大自身實力,為未來兩岸統一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觀察》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統一聯盟黨首任主席紀欣表示,“兩制台灣方案”的設計涉及複雜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應及早由兩岸學者專家及各界代表性人士研討、探索。尤其,中美及兩岸關係均日趨嚴峻複雜,不能排除統一隨時到來的可能性,因此應未雨綢繆、加緊準備。

  紀欣認為,在探索“兩制台灣方案”時,應該注意以下事項:

  第一,應遵循習近平多次提出的“三個充分”。第一“要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是要針對台灣有別於港澳的歷史背景、現實因素、“主體性訴求” 等,設計出有別於港澳方案的台灣方案。第二“要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是表示“兩制台灣方案”必須是經過兩岸共同研討、達成的共識性方案。第三“是要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的安排”。

  第二,統一後,必須確保中央在台灣地區得以行使主權、確保國家的整體安全、確保兩岸雙方的發展利益,這三者缺一不可。政學界必須在確保這一原則的前提下,來研究和設計台灣的高度自治權。

  第三,“兩制”內容須與時俱進。大陸曾在“鄧六條”、“錢七條”對台灣釋出諸多善意的承諾,但台灣從未回應,而如今不論是台灣的政治生態或國際環境均發生巨變,加上香港“一國兩制”實踐也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教訓,之前的承諾雖仍有高度參考價值,但不能全部照搬、照用。原則上,台灣應保有自己的行政及立法機構,保留不損害國家主權的法律,保有自己的貨幣政策、自行管理財政事務,保留及改善台灣現行的勞健保等福利措施。

  第四,應當禁止違背“一國兩制”的主張。政黨政治、普選制度在台灣行之多年,應予以保留,但任何政黨不得在黨章中宣揚分離主義,違背“一國兩制”,任何競選文宣及政見不得有分裂及仇中主張,各級官員及民意代表不得發表破壞“一國兩制”的言論。

  第五,重編歷史教科書、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台灣國族認同問題不亞於香港,兩岸應及早共用史料、共寫史書,特別是包括台灣史在內的中國近代史,以恢復正確史觀。

  第六,統一後要由愛國者治台。

  輔仁大學日文系(所)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表示,在二戰日本投降77 周年紀念儀式上,岸田文雄首相重申,作為一個和平國家在不斷進步。日本將歷史的教訓銘記於心,為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作出努力,永遠不會重復戰爭的恐怖。岸田突出“不忘戰爭歷史”,表達“不戰的決心”,此立場與1994 年主政日本的社會黨魁村山富市相近,聞見與安倍所持之“積極和平主義”的差別。

  何思慎認為,儘管日本對“台海有事”措詞強硬,不過介入台海戰爭可能性極低。安倍卸任後視台灣為重要夥伴,但日本除極端保守派之外,多數日本國民對政府超越和平憲法之舉極為警惕,不支持日本捲入戰爭。

  何思慎說,岸田所屬的“宏池會”素為“重美派”,相挺拜登不足為奇,但若將黑海戰火引至台海應非日本所願,東亞動盪,“令和版所得倍增”無疑是空話,岸田內閣亦將因之失去民意支持。5 月26 日,岸田在日本眾議院預算委員會會議上,被問及“習岸會”的可能性,直言中日對話極為重要。岸田表示,中日必須維持建設性關係。對於中日關係存在的各種難題,岸田認為,將主張該主張的,但在須合作的問題上將展開合作,日本必須讓中國承擔做為大國的責任。“岸田外交”應展現“宏池會”本色,親美不抗中,致力於“對話”而非“對抗”,助勢國際政治重回“交往”,建構有利實現“新資本主義”的印太合作,始可繼池田勇人再造“所得倍增”。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國發院研究員王英津表示,對於台海局勢的變化,大陸官方文件多次用“牢牢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來加以概括和描述。剛剛發布的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大陸“進一步掌握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戰略主動”,“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和主動權”表述的意義在於,它從戰略高度對我們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時局作出研判,並以此作為籌劃和推進國家統一大業的依據,這對於我們堅決反對“台獨”、持續推進國家統一進程具有重要指導和引領意義。

  王英津說,今後,大陸要在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的基礎上,扎扎實實地把自己的事情辦好,進一步壯大自身實力,為未來兩岸統一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同時,大陸要看到實現國家統一的複雜性、艱巨性和挑戰性,尤其在中美展開戰略博弈的情勢下,美國會竭力阻撓中國解決台灣問題。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估計和研判,並做好各方面的充足準備。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嚴安林表示,二十大報告涉台政策部分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全面展示了“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是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和國家統一的“路線圖”。要點可以概括為:

  (一)堅持一個“中心”。即以國家統一為中心。

  (二)提出兩方面工作任務。即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反對“台獨”、反對外來幹涉。

  (三)三個有機結合,包括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與“九二共識”的有機結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融合發展的有機結合;反“台獨”與反幹涉的有機結合。

  (四)中國的和平統一符合四方利益。第一,中國的和平統一符合中華民族的利益。第二,中國的和平統一符合兩岸民眾的利益。第三,中國的和平統一符合台灣地區利益;第四中國的和平統一符合地區國家與國際社會利益。

  (五)推進國家統一的五條寶貴經驗。經過兩岸關係70 多年發展,特別是1979 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以來兩岸交流交往與推進國家統一的實踐,已經累積了諸多推進兩岸關係與國家統一的寶貴經驗,白皮書概括了其中主要的五條:第一,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勢力把台灣從祖國分裂出去。第二,必須堅持為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謀幸福,始終致力於實現兩岸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守正創新,把握民族根本利益和國家核心利益,制定實施對台方針政策。第四,必須堅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同一切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企圖阻擋祖國統一的勢力進行堅決鬥爭。第五,必須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廣泛調動一切有利於反“獨”促統的積極因素,共同推進祖國統一進程。

  (六)需要處理好六對關係。總體方略對於兩岸關係發展與國家統一,至少在六對關係上做了很好的處理:“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的關係;“實力統一”與“民族大義”的關係;“和平方式”與“非和平方式”的關係;反對“台獨”與促進統一的關係;打擊“台獨”勢力與關愛台灣同胞的關係;正確處理兩岸關係中面臨“現實威脅”與把握“戰略主動”之間關係。

  上海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台海研究》主編倪永傑表示,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貫徹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總體方略有兩條主軸:一條是“雙發展”:推動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以文促統促融”。面對廣大台灣民眾,以中國式現代化帶動統一進程,造福台灣同胞,完善惠台政策制度,落實“三融”、“三化”、兩個新“四通”,打動人心,實現同胞心靈契合。另一條“雙反對”: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幹涉,“以武反‘獨’反幹涉”。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不是針對台灣同胞,而是針對外部勢力幹涉、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人分裂活動。面對台灣民眾,“促統促融”一手更軟,軟化人心;面對“台獨”與外部勢力幹涉,“反獨反幹涉”的一手更硬,硬得徹底、前所未有,震懾天下。前者是統一的基礎、動力,後者是統一的根本保障。

  倪永傑主張智統(Smart Unify Taiwan),實現智合、智戰及智鬥“三合一”,將以最低成本、最短時間、最高智慧實現完全統一、民族復興的目標,避免歷史性、顛覆性錯誤。當統一的收益超過統一的代價時,就堅定推進統一。當統一的代價超過統一的收益時,我們還要繼續埋頭若幹,繼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