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綠色和平氣候專案團隊先前發布的《2024 地球生命力報告》1追蹤 5,000 多個野生動物的族群變化,發現近 50 年來,全球野生動物族群整體規模驟減 73%!
專家嚴正警告,若不及時採取積極保育行動,生態系將迎來不可逆的損害;其中海洋生態危機是報告書關注的焦點,在阿拉斯加,暖化導致雪蟹和紅帝王蟹數量驟降,迫使當地政府提前結束捕撈季。部分物種如鱈魚可能已達到無法自行恢復族群數的臨界值,在在提醒著我們環境生態的消逝確實地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臺灣在去年三讀通過《海洋保育法》,然而目前的海洋保育區僅有 8% 。綠色和平呼籲政府應加速劃設海洋保護區,符合《全球海洋公約》2030 年保護 30% 海洋面積的目標,讓美麗的海洋生態得以永存。
只要我們正視大自然的求救訊號,一切還沒有到無法回頭的地步。雖然全球各地野生動物規模都在下降,但報告也有提到,歐洲和中亞的下降幅度僅為全球其他區域的一半,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歐洲較早開始執行棲地保護行動以及跨國保育,如歐洲野牛原本在 1950 年代宣告滅絕,但在 2020 年成功復育 6,800 頭,可作為其他區域保育借鏡。
2022 年 COP15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上,近 200 國同意在 2030 年前保護 30% 的陸地與海洋,然而在去年舉辦的 COP16 每兩年會期中,發現用於落實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建立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基金仍有極大的缺口,也因此這 5 年非常關鍵!
感謝大家閱讀至此,綠色和平將持續在這關鍵 5 年中串連全球辦公室、積極地倡議並推動各國政府應盡最大努力,遏止已經接近重大臨界點的生態破壞,邀請您一起行動,展現延緩氣候變遷,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