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國中醫藥報報導指出,中藥品質是近些年來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焦點話題,「吃上放心中藥」成為人民的重點關切。 近日,大陸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提升中藥品質促進中醫藥產業高品質發展的意見》,將“提升中藥品質”直接體現在檔名稱中,凸顯了大陸中央對中藥質量問題的格外重視,也是對上述人民群眾關切的切實回應。
提升中藥品質,首先要把好「源頭關」。 藥材好,葯才好。 道地藥材的生態種植是品質保障的基石。 《意見》將規範珍稀中藥資源開發利用、推進中藥材生態種植養殖列為重點任務,提出要「加強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鼓勵開展中藥材育種攻關」」推動常用中藥材規範化種植“,以確保藥材有效成分穩定。 其中,農藥的不當使用是影響中藥材品質的重要原因,《意見》為此專門指出,推進用於藥用作物的農藥登記,推行病蟲害綠色防控和安全用藥。
完善“全鏈條”品質管控體系,是提升中藥質量的關鍵。 為此,既要夯實中藥材種植的「源頭樁」,更要構建貫穿採收加工、生產流通到終端監管的「全維網」。。 針對中醫藥產業鏈長、環節多、品質追溯難等問題,《意見》注重提升中藥製造品質,提出要推進中藥工業數位化智慧化發展,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賦能全產業鏈,並支援中藥企業向中藥材產地延伸產業鏈,健全全產業鏈追溯體系,提升中藥生產全過程品質控制水準,確保實現從模糊的“經驗標準”轉化為精準的“數據標準”的質變,進一步保障中藥製造品質。
加強中藥品質安全監管,是守護人民群眾健康底線的重要保障。 當下,中藥材市場上仍存「偽、劣、貴」等問題,顯著影響了中藥的療效和安全性,增加了用藥成本。 對流通環節亂象說「不」,《意見》作出全面部署:規範中藥材流通秩序,開展「豐儲欠補」穩定市場供應; 加大對線上線下銷售中藥材的質量監管力度,堅決查處摻雜摻假、以假充真等違規違法行為; 完善中藥材價格監管機制,嚴厲打擊哄抬價格等違法行為...... 這些措施形成「組合拳」,既清除市場「毒瘤」,又穩定供應,讓優質藥材“買得到、用得起”,真正實現質價雙優。
中醫藥的發展不能止步於“有藥可用”,更要實現“用藥有效”。 推進中藥藥品價值評估和配備使用是其破局之鑰。 《意見》從生產流通使用全週期角度著手,聚焦名優中藥品種的培育、臨床價值評估的強化、中藥配備使用的加強等方面,提出要「加強中藥炮製技術傳承創新」」支援中藥大品種創新改良「開發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大模型」,通過改良傳統技藝、量化療效數據、明確適應症範圍,推動「人用經驗」向「臨床證據」轉化,進一步發揮中醫藥臨床優勢造福患者, 讓中醫藥成為守護群眾健康的重要力量。
為讓「優質中藥」脫穎而出,政策引導下的激勵機制同樣至關重要。 《意見》提出的“有序推動評價結果與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國家醫保目錄調整協調聯動”“優化中藥集中採購、招標採購政策”,可以進一步將臨床療效顯著、品質可控的中藥品種納入優先採購範圍,從而形成“優質優價”的市場激勵機制。 這種「以療效說話」的競爭邏輯,讓療效確切、品質可控的中藥品種通過政策扶持獲得更大市場空間,推動中藥品質的提升。
中醫藥產業的每一步革新,都需以對生命的敬畏為底色。 當生態種植重構綠色生產邏輯,當數位化技術確保中藥製造品質,當品質監管築牢全鏈條安全防線,當臨床療效確立科學化價值共識,中醫藥就能在守正創新的辨證實踐中實現質的躍升,形成“生態種植—智慧生產—嚴格監管—療效優先”的良性迴圈。 當每一味中藥都經得起溯源、每一項工藝都扛得住檢驗、每一張藥方都擔得起期待,中醫藥才能真正成為人民群眾的放心選擇,在新時代續寫濟世為民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