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築根脈親情~兩岸宗親實踐交流活動

  【本報訊】第二屆海峽兩岸宗親文化論壇於五月廿九日假北京台灣會館舉行。本次論壇分為實踐篇和學術篇兩大環節,其中,實踐篇由北京市台聯、河南省台聯和高雄市宗親會共同舉辦,邀請兩岸同胞分享近年來兩岸宗親文化與交流經驗。

  北京市台聯會長白天亮在致辭中表示,宗親姓氏是祖先留給中華兒女的珍貴遺產,以宗親文化為牽引推動兩岸交流既是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也是增進骨肉親情、築牢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一直以來,北京市台聯高度重視宗親文化,積極推動兩岸宗親交流,始終致力於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聚力量。她圍繞“雙向奔赴、學術賦能、共建論壇”三大實踐方向展開闡述。

  第一個方面,雙向奔赴,讓親情在互訪中升溫。白天亮指出,在祖國大陸,北京是台胞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與台灣諸多姓氏宗親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同時,北京作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化大都市,也是眾多台灣同胞跨海登陸後最為向往的地方之一。北京市台聯立足獨特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積極搭建你來我往的雙向交流平台,讓兩岸宗親在頻頻互訪中增進瞭解,升華親情。

  第二個方面,學術賦能,讓文化認同有根可循。北京作為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在宗親文化研究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北京市台聯深刻認識到學術研究的重要性,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積極搭建研究平台,推動宗親文化研究,為兩岸文化認同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北京市台聯探索與北京聯合大學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共同加強對宗親文化的研究。此外,白天亮強調,學術賦能也體現在整合資源,凝聚研究合力。北京高度重視兄弟省市在宗親文化研究中的獨特優勢,京津冀三地台聯在多方面建立了協同機制,在課題調研中也有多次合作。在宗親文化研究方面,北京市台聯主動加強與福建、河南等地的交流合作,期待將北京的工作與福建、河南等地的地緣優勢、文化力量、實踐經驗整合起來形成合力,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宗親文化,挖掘其時代價值,為兩岸宗親交流提供更為豐富的理論資源和實踐指導。

  第三個方面,共建論壇,讓親情在研討中升華。白天亮表示,與首屆論壇相比,第二屆海峽兩岸宗親文化論壇的參與範圍更加廣泛。參與的台灣宗親組織與愛國同鄉組織由3個增加到12個,兩岸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機構與專家學者也加入其中。她堅信,隨著參與人員的增加和研討深度的拓展,本屆論壇必將讓宗親文化紐帶更加牢固,為兩岸宗親交流注入新的動力。

 “宗親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也是連接兩岸同胞的情感紐帶。”白天亮呼籲,兩岸同胞應共同守護宗親文化,讓鄉情、親情在交流中不斷加深,讓家國情懷在傳承中不斷升華。她指出,兩岸要以風清交流為橋梁,加強兩岸同胞的相互瞭解和信任,增進血脈親情和文化認同;要以文化研究為支撐,深挖宗親文化的時代價值,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精神動力。

  河南省台聯會長李婷表示,“慎終追遠”“重視血脈傳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基文化承載著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和血脈,親情是實現彼此心靈契合的重要基石。深入挖掘整理兩岸姓氏宗親文化資源,展示兩岸同根同源的中華文化,對增進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堅定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追求的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平氣和。李婷指出,這都為兩岸交流指明了有效方式與可行路徑,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是增進和平統一認同的必經之路。

  首先,中原姓氏入閩天台的歷史記憶。李婷表示,1981年廈門大學王典成教授團隊依據《三山志》等史料發表《尋根母語到中原》,證實台灣63個姓氏先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她引用1953年台灣戶籍統計指出,彼時前100大姓中63姓族譜明確記載祖籍光州固始,占總戶數80%。台灣十大姓陳、林、黃等占人口51%,“光州固始”四字銘刻在閩台同胞心中。李婷強調,中原姓氏經四次南遷形成河洛郎群體,其文化脈絡成為台灣仿古到福建漳江思源的文化根基。

  其次,姓氏根親文化推動兩岸交融的實踐貢獻。李婷表示,1990年台灣張姓代表團首赴固始尋根,開啟兩岸尋根潮。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固始根親文化節等吸引大批台胞返鄉,僅濮陽張姓聯誼活動8年就接待台灣宗親2000餘人。而在學術層面,李婷指出,44年來舉辦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等40餘場,2009年《中華姓氏河南尋根》出版奠定了兩岸宗親研究基礎。她表示,台灣百大姓均曾赴中原祖地尋根,陳姓祖地淮陽、林姓祖地衛輝等已成重要紐帶。

  最後,構建姓氏根親文化當代認同的路徑。李婷提出三大舉措:強化官方統籌,整合黃帝拜祖大典等品牌提升影響力;深化研究開發,制定根親文化戰略規劃;創新傳播方式,通過“走出去”加強橫向聯繫。她強調,“根在河洛、終點在河南”已成兩岸共識。面對文化台獨逆流,應以根源性文化守護千年基因。

  台灣高雄市宗親會會長侯冬賢在論壇中回溯了遼河宗親千年血脈。他表示,隋唐先祖劉文靜蒙難時,林將軍舍身救劉姓士卒的忠義精神傳承至今。1761年先祖自福建南安渡台奠基嘉義後,兩岸始終共奉林元帥並以農曆六月十二日為聖誕。侯冬賢在會上分享了他的三地尋根經歷:2013年,他曾參與南安石馬峰祖廟的重修,建立起兩岸信仰紐帶;2016年,他率團赴河南新鄭黃帝故里拜祖,深深體會到“河南是中華文明搖籃",引發台胞共鳴;2024年,他首次參加海峽兩岸宗親文化論壇,感受到了“回家般的溫暖”。侯冬賢特別提及,台南地震時,北京市台聯的千里關懷令他動容。而此次他攜嘉義族譜前來參加第二屆論壇,並將其贈予北京台灣會館。“二十一年交流見證了兩岸宗親從疏離到親如一家,印證了血緣是割不斷的紐帶,文化是拆不垮的橋梁。”致辭最後,侯冬賢邀請大陸宗親赴台參訪,全力協助尋根事務,助力兩岸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