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共同記憶.續寫復興篇章
6月27日,隨著飛機緩緩降落,臺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代表團再次來到了承載著厚重兩岸歷史記憶的國際大都市上海,這也標誌著上海市台聯舉辦的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系列活動拉開帷幕。 “我們與上海的聯結,早在戰時烽火中鑄牢”。 協進會創會理事長、臺灣霧峰林家後人、日據時期“臺胞恢復中國國籍第一人”林祖密之孫林光輝介紹,日據時期的臺灣抗日力量需要通過上海轉運物資,作為商貿中心和港務要衝,這座城市蘊藏著豐富的兩岸共同抗戰記憶。
*臺胞抗日志士後裔在上海歷博參加臺胞抗日史城市文化講壇,林光輝先生為上海市民作即興分享
在28日下午舉行的「血脈相連 共衛山河」 銘記臺灣同胞抗日鬥爭的英雄事蹟城市文化講壇上,林光輝分享了臺灣光復後,臺灣霧峰林家的林獻堂率臺灣光復致敬團(下稱“致敬團”)成員葉榮鐘等15人由臺北飛抵上海,展開了為期37天的光復祭祖之旅。 2006年,在王曉波等有識之士的推動下,經當年致敬團成員中唯一健在的林憲和林光輝等努力籌備,致敬團後人再組“原臺灣光復致敬團後人謁黃帝陵團”循先人腳步重返黃陵祭祖,並將當年致敬團祭黃帝陵文勒石刻碑,矗立於軒轅廟前,彰顯兩岸血脈相連、同宗同源的歷史事實。 臺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亦隨之成立。
*聆聽講壇的上海小學生也拿到市台聯派贈的臺胞抗日史小讀本
參加講壇的上海市民表示,以前很少瞭解臺灣同胞參與抗日的歷史故事,希望臺灣的抗日英烈能被更多的大陸同胞瞭解和紀念,更希望偉大祖國早日統一。
*上海夜景
華燈初上,夜幕下的黃浦江被兩岸的霓虹照亮。 在浦江游輪上,臺灣抗日志士後裔們感受著上海的現代與繁華,然而80多年前,這裡卻是屍山血海。 家喻戶曉的淞滬會戰是抗戰初期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幻想在此破滅。 1937年8月,面對在上海虹橋機場軍事禁區挑釁的日本軍官大山勇夫和齋藤要藏,一位中國軍官勇敢地一舉擊斃犯敵,他就是被譽為「打響淞滬會戰第一槍」的少將符岸壇。
*符立中在展廳丘逢甲書法前留影
符岸壇是海南文昌人,在民族抗戰中獻身,所留遺腹子最終飄零赴台。 88年後,符岸壇之孫符立中佇望著燦若星河的浦江流彩,深情表示“祖父看到如今繁華的上海,一定會很欣慰”。 符立中認為,兩岸先賢的犧牲共同鑄就了民族根基,了解歷史才能展望未來,希望更多臺灣青年可以正視兩岸共同抗日的這段歷史,為新時代兩岸交流寫下新註腳。
*羅秋昭深情講述祖父為民情懷
“1911年12月23日冬至夜,上海迎新爆竹聲此起彼伏。 祖父卻在寓所內憂心踱步,伏案寫下詩句'破碎山河誰補綴,天涯兄弟合流離'。 句末,他自署『牛稠壯士』,並落款『羅東亞戲筆』。 半年後,他毅然赴台舉事。 “羅秋昭的祖父羅福星曾在台秘密組建革命組織並撰寫《大革命宣言書》,痛斥日本在台的暴虐罪行,號召民眾團結抗日,引發敵人恐慌。 1913年12月,被捕入獄,次年3月遭絞刑犧牲,就義時年僅28歲。
*臺灣抗日志士後裔參加主題交流
在滬期間,臺灣抗日志士後裔參觀了承載著抗戰記憶的楊浦圖書館和新落成的上海博物館東館等文化設施,羅秋昭還在市台聯幹部陪同下,在上海圖書館調閱到民國初年記載祖父事蹟的珍貴報刊史料。 “祖父唯百姓為心。” 羅秋昭表示,「作為後裔,我以祖父為榮,盼此行能挖掘、傳播更多包含祖父在內的臺胞勉力抗日的史實。 ”
*邱淑女女士在座談中作主旨發言
*“從乙未抗戰到淞滬之役”主題交流
在29日下午舉行的“從乙未抗戰到淞滬之役”主題交流中,臺灣抗日志士後裔們分別講述了祖輩的抗日故事,更有來自兩岸多地的抗日將領、黃埔同學後人一同尋找兩岸共同抗戰記憶。 文能以筆為劍,武能上陣殺倭。 兩岸中華兒女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同仇敵愾、並肩抗日的珍貴歷史記憶,必將激勵兩岸中華兒女為了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繼續共同奮鬥。
*林銘聰在史料展開幕式上致辭
就像在30日下午舉行的「赤子同心補金甌」臺胞抗日史料展開幕式上霧峰林家後人、臺灣抗日文化運動領導人林幼春之孫、協進會理事長林銘聰所表達的,兩岸同胞說一樣的話、流一樣的血、祭拜一樣祖先,永遠是一家人。 在新的形勢下,兩岸同胞更應團結一致,不斷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聚力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