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城/山城報導】台電日前於大甲溪電廠馬鞍後池舉辦台電首座水上光電啟用典禮。
台電指出,大甲溪電廠利用大甲溪水資源,上下游設有德基、青山、谷關、天輪、馬鞍、社寮及后里等七座電廠及機組,設廠至今累積發電量已超過五五○億度,也同時提供大台中地區民生、工業與農業灌溉等用水。這次台電首座水上光電站設在馬鞍發電機組的後池,平時是調節發電與下游用水的蓄水池,考量其日照充足、周遭無遮蔽建築,且水深較淺而平坦、水位穩定,方便維護管理,因而首度結合水力與水上光電,打造全國第一座「雙綠能電廠」,每年可減少一二三萬噸碳排放量。
台電說明,水上光電又叫浮動型太陽光電,透過水面浮台結合太陽光電模組,除可善用大面積水域良好日照來發電,因設在水上有助降溫,也可提高發電效率,另對水力電廠而言,設置水上光電可減少水份蒸散、抑制藻類增生、減緩優養化影響水質,目前國際間日本、韓國、英國、比利時等國皆設有水上光電站,累積裝置容量200MW(百萬瓦,等於二十萬瓩),等同約有超過六百座如馬鞍後池大小的水上光電站。
台電表示,馬鞍後池總面積約九萬平方公尺,這次水上光電站設置面積約三千平方公尺,面積比約三.三%,建置成本約二千四百萬,自去年八月動工,共設置一、○四○片高效能太陽光電發電模組、裝置容量三百瓩,已於三月進入併聯發電測試階段,截至七月底已發出十四萬五、八○七度電,預計九月底可正式完工,一年可發出三十八萬度電,等同約一、一五二戶家庭用戶的月用電量。
台電指出,水上光電工程使用耐酸鹼、抗溶出等無毒材質,對水質無影響,電廠除持續每年四次水質檢驗,馬鞍後池水上光電營運期間,台灣自來水公司也將協助監測、水源也會再經過給水廠檢測處理才做後續利用,確保水質無虞。另水上光電板角度約設定在八至十五度,可確保光線不會折到岸邊,且光電板的玻璃表面也經過絨面處理,可再減少反射量,並同步增加光線入射量,提升發電效率。
台電說明,大甲溪電廠除首創「雙綠能電廠」,也將再利用既有馬鞍後池與天輪壩的放流量及水位落差,設置小水力發電,裝置容量合計1.7MW,預計明(二○一九年)動工、二○二一年商轉,屆時一年可再增加八五○萬度綠色再生能源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