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城/山城報導】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新研發之手扶自走式施肥機,能節省農友田間施肥的時間與勞力,適合於小面積果園追肥使用。
台中場田雲生、張金元表示,台灣多年生果樹種類相當多,包括葡萄、梨、番石榴、紅龍果、柑桔及荔枝等作物,其生育期之整枝修剪、疏果、施肥、灌溉、病蟲害及雜草防除等工作極為繁複,農友亟需政府協助解決管理費工相關問題。近年來,台中場致力於中部地區主要果樹育種與栽培技術之試驗研究,也配合進行果園田間管理機械之開發應用,以期減輕農友農事作業辛苦與負荷,諸如草生栽培所需之乘坐式割草及肥料穴施鑽孔、旁置式挖溝施肥、離心式撒施等機械;其他試驗改良場所亦針對果園省工機械化加以研究與推廣,惟建議果園應妥善規劃配置,植株種植尤重較寬敞的行株間距,除可提升日照、通風效果外,對於各種機械更能發揮最大的功能,進而節省管理工時及提升產業競爭力。
施肥的目的在於補充土壤中作物所需要的養分,並為提高其產量與品質的有效方法,但過與不及都不好,所以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合理化施肥,採適地、適時、適量、適法及適作,方為最有效的施肥模式。果園施肥依作物或農友栽培習慣,不外乎有表面撒施、挖溝條施、鑽孔穴等方式;肥料通常區分為固態與液態肥料,固態肥料又分為粒狀及粉狀肥料,粒肥密度較大,粉肥則膨鬆、體積大,以往皆由人力負載施用,極為耗工費時。
表面撒施多用於生育期之追肥管理,以番石榴為例,修枝強剪到採收前,共計施肥四|六次(大約每月一次,期間可能追加二次),每分地施用化學肥料約四十公斤,果農以獨輪車輔助載運肥料,並推動行走於作物行列間,每隔一段距離暫停,再以手持勺子舀取肥料,散布於果樹冠下或植株周邊,此可解決一部分人工負重的辛勞,但對於作業連續性與撒肥的均勻性則稍嫌不足。
台中場為紓緩農村勞動力短缺與高齡化,並減輕農友負載肥料的辛苦,試驗研發一台手扶自走式施肥機。該機設計為三輪式底盤,前單輪驅動、後雙輪支撐,行走速度具無段變速調整;上置肥料斗,藉由斗底雙開閘門裝置調節施肥量,以及離心轉盤撒施肥料,撒施方向具前、左、右三側開口,並依需求選擇單側或多側同時操作,可達連續、均勻、彈性施肥的成效。
施肥機使用類如背負式割草機之二行程汽油為動力源,汽缸容量五十二㏄,肥料斗容量六十|八十公升,最大撒佈寬度五公尺,每小時作業效率約一.一公頃,較現行獨輪車載肥、人工撒肥方式快約二倍,適合於小面積果園追肥管理應用。
手扶自走式施肥機經測試省工管理之效,其操作性能符合所需,本(一○七)年以非專屬授權技術轉予鍵隆機械實業有限公司(電話04-8320669),現正進行商品化製作修改,進而推廣於果園、甚至蔬菜園應用,足解決農友部分施肥之辛勞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