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邀請作家張耘書及鄭佩雯採集各類職人的生命故事,推出「臺南奇人帶路」,傳達臺南人的生活精神與態度。將軍區是臺灣手工棉被的故鄉,蔡順龍老師傅13歲就到苓仔寮學做棉被,有50多年經驗,捲棉、鋪棉一把罩,迄今每床棉被皆親手製作,用輕柔鬆軟的手工被傳承在地產業記憶與技藝。
市長黃偉哲表示,清領時期苓仔寮先民自中國傳入植棉、手工彈被技術,逐漸發展為「拍棉被phah-mî-phuē」產業聚落,老師傅由此開枝散葉到各地營生。因製被產業怕火,地方大廟保濟宮在冬至前夕還有「送火王」習俗,蔚為特色。蔡順龍50多年來堅持傳統製被工序,展現職人精神,2023年臺南市觀旅局曾與阿龍師合作,規劃遊客搭雙層巴士體驗手工棉被製程,大受好評。
觀光旅遊局林國華局長表示,早期物資缺乏,手工棉被製作費時,父母在兒女婚嫁或遠行時必定提前半年訂做,象徵對孩子成家立業的期待與祝福。1950年代苓仔寮有「棉被巢」或「棉被窟」之稱,家家戶戶24小時輪班生產,把手工被銷往全臺。但受到人造纖維低價競爭及機械化大量生產影響,1990年代起手工棉被市場只剩十分之一,產業逐漸沒落。2014年在臺南市經發局輔導下,蔡順龍、蔡雯雅父女推出小寶被體驗活動,每年有數百組親子揪團參加,認識這個帶來溫暖的老行業。
蔡順龍是學甲人,他說國小畢業後就到苓仔寮興南製棉廠做學徒,18歲可以獨立做出一床手工被。1994年接下老頭家的成衣廠舊址,在苓仔寮巷口社區成立冠和棉被行。現年68歲的他對手工棉被有著深厚感情,儘管年事漸高體力難以負荷,但仍捨不得放下。三年前他開始帶北門高中學生體驗手工製被,盡力延續這項技藝。他說有興趣都歡迎來學,他願無條件傳授。女兒蔡雯雅感念父親靠做棉被養活一家人,2011年回家幫忙,利用網路接單,開拓多元市場,曾有馬來西亞客人透過臉書私訊,訂製手工棉被給到成大唸書的孩子。
蔡順龍說,手工被舒適耐用的關鍵在於鋪棉,要縱橫交錯、中間厚四邊薄,才能貼合人體,達到保暖效果。只見他拿著有如巨大棉花糖的棉捲,輕輕轉動拉甩,一手拿竹條拍打壓實使棉花平整,最後收邊,看似輕盈俐落、一氣呵成,卻需要巧勁與技術。他說,早期全靠手打棉花,夫妻一整天只能做兩床被子。現在儘管有梳棉機輔助,但紮實工序仍然耗時費力,一天三人頂多能做20件手工被。尤其棉絮漫天飛舞,廠裡不能裝冷氣和開電扇,夏季室溫高達38度,得揮汗工作,非常辛苦。
蔡順龍又說,以前大家都住透風的竹籠茨,棉被要8到12斤才夠暖。但因溫室效應和建築型態改變,一般公寓大樓都有氣密窗,時下以5到7斤最受歡迎,也有人喜歡10斤的重量感,睡起來更安心。手工棉被材質天然、吸溼透氣不悶熱,特別適合臺灣海島型氣候,只要適時曝曬,一件可以用上數十年。目前除了幫品牌代工、客製,他也在淡季提供舊被翻新服務。印象最深的是一對老夫婦送來60年舊被,翻新難度相當高,而且一般師傅考量衛生問題不願意接,但每個客人的要求背後都有故事,他也體恤惜物念舊的心情,努力延續其紀念價值。
觀旅局自3月起連載「臺南奇人帶路」系列報導,介紹臺南職人的生命故事,也邀請民眾來體驗臺南的獨特魅力。10月18、19及25、26日葫蘆埤自然公園將舉辦「葫蘆埤玩埤一夏」,現場有水上鋼鐵人雙人飛行秀及多項體驗活動,為秋季旅遊注入滿滿活力。更多最新的臺南觀光景點與活動,請持續關注「台南旅遊網」及「台南旅遊粉絲專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