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南瀛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登場

 【本報訊】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辦,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國立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共同合辦的第5屆南瀛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10月20日、21日於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國際會議廳舉行,共邀請國內外18位學者專家針對主題「早期南瀛」進行學術論文發表。
 文化局指出,南瀛國際學術研討會推動臺南研究,希望將臺南研究拓展至國際舞台。早期南瀛10至18世紀是臺灣開始出現在國際歷史舞台的時期,透過此次研討會針對主題進行學術研究發表,內容包含歷史場域的變化、文學戲曲、語言、對外貿易與宗教信仰等議題。


 本屆18位與會發表學者中,來自國外有8位,分別是來自比利時、精通古荷蘭文的Ann Heylen(賀安娟)教授,透過文獻還原17世紀荷蘭人從地理學角度如何描述福爾摩沙;英國的Christopher Joby論述17世紀荷蘭語如何在臺灣與日本流用;日本的坂井隆教授(目前任教於臺灣大學藝術所研究所)講述17世紀日本長崎、臺灣安平、印尼萬丹省透過出土文物探討三地之間的貿易交通;日本東京大學的島田竜登教授,以荷蘭東印度公司將臺南作為當時世界的貿易中心論述農業發展與全球貿易的起源;中國學者黃俊凌講述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轉口貿易型態;越南學者Hoàng Anh Tuấn以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與越南之間的貿易進行論述;馬來西亞學者Ku Boon Dar(邱文达)講述17-18世紀國姓爺(鄭成功)他們貿易航隊的情形;法國學者Stéphane Corcuff(高格孚) 講述鄭氏王朝衰敗的歷史。


 文化局表示,國內學者所發表的論文,包括籌備本次研討會的劉益昌教授從考古學角度探討10-16世紀臺南的歷史地景變遷;中研院民族所葉春榮教授與中研院臺史所張隆志教授,從宗教信仰與現代紀念活動探討鄭成功。研討會中亦有從文學與傳統戲曲探討臺南在文學與戲曲發展中的起源,從歷史文獻判讀地景的重要研究,都扣緊會議主題「早期南瀛」,呈現臺南在臺灣政治經濟文化建立時重要的核心關鍵與發展。
 文化局期許透過國內外學者專家相互激盪,對於臺南這塊土地的的歷史發展及臺南的文化內涵,經由一次次的研討會,能夠更加清晰透徹,也讓與會的民眾對於臺南更有清楚了解的面向。(圖片來源: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