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將日據時期《三六九小報》編輯員洪鐵濤文學作品編印成文集,24日於國立臺灣文學館舉行新書發表暨座談會,95歲高齡洪錦里女士親自出席為父親的文集做見證。座談會邀請長期研究臺灣古典文學的施懿琳教授、《全臺詩》計畫成員王雅儀,與《洪鐵濤文集》主編臺陽文史研究學會秘書長陳曉怡對談,分享日據時期府城文人籌辦小報的時代背景及意義、其編輯成員及洪鐵濤在其間扮演的角色與個人生平遭遇。
近年來臺灣學術界對1930年代由府城文人群編輯出刊的《三六九小報》興趣濃厚,研究者為數眾多,陳曉怡也對這個編輯成員不多,卻是日據時期府城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報紙深感興趣,他自2010年著手蒐集整理《三六九小報》主要編輯人洪鐵濤的作品,並通過國科會計畫申請,對《三六九小報》成員的生平事蹟、文學活動、作品特色進行更具體而深入的了解。
洪鐵濤(1892~1947)是臺南府城人,他於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遭誣陷被逮捕入獄,後來雖獲保出獄,但不久即抑鬱成疾而辭世,年僅55歲。他的父親洪采惠為府城著名漢醫,曾經營藥房、輕軌鐵道及煙酒仲賣等事業,是府城頗有名望的士紳。他因出身經濟條件優渥家庭,幼時得以習漢學,12歲進入臺南第一公學校接受新式教育,後來跟隨臺南著名詩人胡殿鵬學習漢詩,具備相當程度的文化薰陶。1930年,洪鐵濤與趙雲石、趙劍泉、蔡培楚、王開運等府城文人創立《三六九小報》,很快地成為充滿諧趣與戲謔的文學場域及論述園地。
洪鐵濤在此期間積極投入編輯事務,除了撰寫固定專欄,也運用不同筆名發表小說、隨筆、詩詞,考證古今文史,並報導風月新聞、介紹科學新知、海外各地的趣聞,甚至嘗試寫寸劇、笑話、謎語等。目前可考的洪鐵濤作品來源都出自《三六九小報》,主因是該報發刊之初,他擔任編輯員,每3日須發行1期,如果稿源不足,他就要自行撰寫各類文章,因此,擔任該報編輯員期間,可說是他一生中創作最多元、最豐富的階段。
洪鐵濤作品可概分為漢詩、雜文和小說3大類,漢詩編校後收於國立臺灣文學館《全臺詩》計畫成果中,以文言或白話書寫的雜文、小說作品數量也相當多,他可以說是一位從舊時代過渡到新時代之際,兼具多種文學才藝的府城重要文人。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的《洪鐵濤文集》以洪的「雜文」作品為主,以通俗文藝為取向,描摹府城庶民生活實貌,以及在殖民時代背景下,文人如何追溯在地的歷史文化記憶,以面對傳統漢文化逐漸流失、先民歷史印跡逐漸模糊的現實困境。
文化局表示,《洪鐵濤文集》發表後,同步於該局合作銷售端點販售,購書可洽政府出版品展售端點或文創發展科(中西區府前路1段195號愛國婦人館內,電話:06-214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