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呃……我就是上課中,嗯!在安靜的,嗯!時候啊,也會嗯!發出一點這樣嗯!的聲音嗯!醫生你看的出來嗯!很明顯吧嗯!啊同學都會一直學我,害我不嗯!知道怎麼嗯!辦才好。」下午最後一個病患,是滿臉焦慮的七年級女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蔣立德說,因為妥瑞氏症的原因會一邊眨眼,一邊害羞,但又吃力地表達出自己的困難。
蔣立德正想繼續問的時候,更焦慮的媽媽就忍不住插嘴了:「唉唷!醫生你看他都講不清楚,我來說啦!本來她小時候只是一直眨眼睛,以前去診所看的時候,醫生都說這個會自己好,只要再觀察就好,但是升上國中之後,狀況越來越糟糕,她講話嗯嗯啊啊的問題越來越明顯,最近整天不知道為什麼每天洗手都洗很久,我們怎麼講都沒有用!」
蔣立德指出,妥瑞氏症的症狀表現,會隨著個案當下面臨的心理壓力,以及社交環境變化有非常明顯起伏。例如在需要面對大眾,或是有環境轉換與其他生活事件干擾之下,這些抽搐的表現會比平常來得更加明顯,進而造成個案與旁人的困擾。但大致上說,臨床醫師並不會因為看到症狀的出現,就立即開立藥物,多半會先與個案和家人討論適應的狀況與經驗,進行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評估之後,才會依照個別的情況考慮不同的治療方式。
他表示,如果在18歲以前出現超過一年的多重動作抽搐,以及一種以上的發聲抽搐,在排除一般生理與物質濫用的問題後,臨床上就要考慮妥瑞氏症的可能性。以病程來說,常見的症狀初發年齡可以從5歲到學齡期左右,一般而言10~14歲是症狀的高峰期,之後會逐漸緩解;約有一半的個案症狀會在沒有經過藥物治療下消失,而有一半的個案仍會有殘餘的抽搐症狀干擾。
但也因為症狀起伏不定,許多家長因為孩子症狀並不持續出現,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心理狀態。因為除了抽搐症狀以外,許多臨床研究顯示,罹患妥瑞氏症的個案常會出現其他精神科的共病。例如有五成會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四成會合併強迫症。也因此,與個案相處的長輩還要細心觀察個案在情緒行為上的變化,一旦有發現異狀,建議積極前往兒童精神科進行評估。同時教育單位也要努力經營友善的環境,避免霸凌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