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巨蛋週邊人行道及分隔島的33株受保護樹木在3月底以高規格方式移植入大巨蛋園區後,經過專業團隊一個月的細心照料及養護,目前已逐漸冒出嫩芽,呈現出嶄新的氣象。參與定植滿月勘查的邱志明博士除了肯定養護成果外,並提出甚多專業秘訣供養護人員參考。
為改善大巨蛋週邊道路的交通狀況,臺北市政府於108年3月16日開始移植忠孝東路、光復南路人行道及分隔島上33株樹木,並且將移植過程全程攝影記錄,透過網路直播,讓民眾共同瞭解、參與。歷經14天日夜不休的趕辦,終於3月29日將樹木以原樹型重新移入大巨蛋園區內定植,而且樹木已經開始冒出新芽。
此次移樹作業過程極為謹慎,全程以「移植受保護樹木」的高規格方式辦理,例如捨棄大型機具,改以空氣挖掘機慢慢清出路緣石邊的根系,盡可能保留最多、最完整的根球。現場並聘請學者專家及日本樹木醫參與指導,且由臺灣樹藝師等專業人員親自操刀,確保以對樹木最友善的工法進行移植。過程中尤以編號A11的印度紫檀難度最高,該樹重達19噸、根球寬度長達5公尺,共歷時63小時才完成斷根及棲根球包裹、吊離工作,而且利用深夜時段,動員警察全面管制交通,以大型卡車運至大巨蛋園區定植。
33株行道樹原本生長於充滿管線、舊水溝結構和礫石水泥的擁擠環境,移植至大巨蛋園區後獲得較佳的生存空間,每個新的定植點皆經過排水和土壤改良,並仔細修剪、定時澆灌,目前樹況良好,進入2年之養護期,以確保喬木成活率100%,而市政府也將持續定期勘查,以徹底落實維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