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臺北市政府27日防疫記者會,由市長柯文哲主持,他說明中央公布本土確診病例是94,808例,境外移入47例,顯示目前境外移入微乎其微,而社區感染是比較大的問題。至於死亡數是反映11天前的確診人數,按照醫學水準來說,醫療越好,死亡數就落後確診狀況越多天,全台確診數大量上升是在過去10天,也就是這樣的死亡數會維持一陣子。至於臺北市今日新增本土案例有9,503例,在12個行政區平均分布。
觀察首都生活圈,雙北確診人數這周的曲線比上周低,峰值不是很陡峭,表示市府頻踩剎車策略很有效,萬一確診衝太高,超過醫療量能就會死傷慘重,但也不能收太緊,對經濟影響太大。臺北每天確診維持1萬人上下,雙北加起來3萬上下,在首都生活圈醫療量能應付的狀況下,現在公衛策略是兼顧防疫經濟,又能比較快解封的平衡狀態。
以全台狀況來分析,六都確診數當中,臺北今日排到第五,病毒已經擴散到各地,在每個縣市疫苗覆蓋率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每個縣市每10萬人口感染的比率都會差不多。臺北市現在累計25萬人感染,是總人口約250萬的10%,以外國經驗觀察,染疫的峰值都是10%,臺北也差不多,目前不確定高原期維持多久,但未來一兩個月要防止疫情繼續爆發。
如何判斷疫情嚴重程度,柯文哲認為,要以醫院最後狀況來判斷,每天防疫會議報告上面最重要的就是醫療量能,截至26日晚上臺北市2500張防疫專責病床,還有856空床。其實使用臺北市防疫專責病床的病患,有1/3戶籍不在臺北市,但臺灣醫療量能集中在臺北,臺北本來就要擔負起全臺醫療責任。現在進入高原期,只要維持住院人數在200上下,醫療量能就可以應付。
柯文哲也表示,臺北市民非常自制,減少活動,搭乘捷運人數剩下一半,顯示臺北市的人流活動情況變低,其實應付疫情,要有「防疫、紓困、振興、轉型」四面向,這兩年來因為疫情,通貨膨脹得厲害,加上俄烏戰爭什麼都漲價,社會需要紓困,產業要振興也要轉型。在現階段疫情穩定狀況下,臺北市政府根據2020、2021年兩次紓困經驗,還有科學根據,展開紓困振興計畫,相關經費高達28.5億。
財政局長陳家蓁說明細節,延稅部分只要營業衰退到一定程度,包括房屋、地價、牌照、娛樂、印花稅,都可以延12個月,或者分36期繳納。降稅部分則是,停業或縮減的話,房屋稅可以由3%降到2%,娛樂稅減半則待修自治條例後,延到明年6月。減租部分要是承租市有不動產,作為營業使用減稅50%、住宅使用減稅20%,如果是轉租,必須回饋給實際使用人。延租部分承租市有不動產租金可延6個月,促參OT、ROT案可延長契約時間。
還有優息跟企業融資,質借月利率降0.18%,簡易貸最高80萬,還款展延6個月,申辦速度快,可以立即幫助中小企業。至於補貼部分,防疫住宿每人補貼3,500元、防疫旅館則每天最高補助2,400元、團膳業者人事費用補償、市區公車每車每月補助8,000元、康復巴士每月每車補助1萬也都有補貼,私立幼兒園退還家長停課期間午餐點心費,補助上限每人1,000元。
針對勞工紓困,有安心關懷上工計畫、充電再出發訓練計畫、安心就業計畫、臺北青年職涯儲值護照試辦計畫、安穩雇用計畫、安心即時上工計畫、失業給付線上即時辦、失業勞工子女就學費用補助等八大項。振興紓困計畫會協助臺北市的產業還有勞工度過難關。
副市長黃珊珊說明防疫急門診車來速要轉型,因應中央宣布快篩陽經醫師評估之後就認定是確診,中央建議快篩陽的民眾去診所,但臺北市政府希望快篩陽民眾不要自己去診所,因為診所很多其他病患,會交叉感染。臺北市跟醫師公會有溝通,不要去診所。第一優先可以做視訊診療,不方便的話,也可以請親友帶檢體去診所幫忙建立視訊診療。如果一定要本人前往看診,就去各大醫院防疫急門診。
另外從27日起,車來速也可以做確診認定門診,以中正紀念堂來說,5月24日以前每天檢測人數是1,500、1,600,但因為政策改變後只剩900人,這些量能會保留,但也新增快篩陽確認門診,同時也會提供抗病毒藥物,北士科車來速也有確認確診、領一般口服藥、領抗病毒藥物三合一服務。
黃珊珊提醒,今天起會修正車來速預約系統,如果要領抗病毒藥物,預約時要填現在用藥跟病史,一定要先填寫,避免車來速變成車來慢。由於領抗病毒藥物還是藥問診,速度比較慢,所以會有專用動線,跟領一般口服藥,或者做PCR採檢的民眾分流,提高整體效率。
副市長蔡炳坤說明兒童、青少年疫苗接種計畫,首先提醒家長,6歲到11歲的兒童是打兒童BNT,但接種日當天滿12歲者,就是打成人BNT。158所小學的校園接種,會在5月26日到6月3日,全部接種完畢,這段期間小學採遠距教學,需要疫苗接種的就到學校,沒有的話則在家遠距教學。幼兒園部分是在12行政區,都有一間小學作為場地來施打,會在5月28日到31日之前全部打完。而中學生接種第三劑相對沒有那麼急迫,從24日開始施打,一直到6月24日前全部接種完畢。蔡炳坤也感謝臺北市的醫療院所、基層診所加入校園施打疫苗行列,守護小朋友、青少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