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化~臺東卑南族年祭 普悠瑪部落大獵祭

  【本報訊】臺東「年祭」是卑南族最重要的祭典,是全部族人參與的盛事,系列祭典除文化傳承、敬老尊賢的美德外,還有揮別陰霾,迎接新年到來的積極意義。

台東卑南族普悠瑪部落婦女31日穿上亮麗的傳統服裝,準備好吃的食物和花環,在卑南公園大草皮上迎接在野外狩獵的勇士陪伴長輩從大獵祭獵場返回。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攝 106年12月31日

  台東卑南族8社10部落,每年的12月底至隔年的1月初,舉辦將近15天的年祭活動,包括「少年猴祭」、「大獵祭」、「除喪祭」3個主要祭典。

  率先登場的是「少年猴祭」,參加對象是國小一年級至國中三年級的部落青少年,分成訓練戰士、驅邪祈福和服從三階段。

  過去卑南族青少年必須接受很長一段時間集中在「巴拉冠」 (聚會所)接受斯巴達教育,一方面訓練服從,一方面保衛家園,直到成年前接受最後的膽識 (刺猴)和幫忙部落祈福、驅邪後,才能離開聚會所。

  隨著時空環境轉變,現在的「猴祭」濃縮成1天1夜,晚上青少年分成2隊搏鬥,訓練青少年成為強悍戰士。過去卑南族雖然不會主動攻擊其他部落,但是防禦心相當強,一旦外人入侵獵場或是部落,他們會剽悍的捍衛家園。

  猴祭過後接著是「大獵祭」,高中階段的青少年和年輕人(勇士),跟著長輩上山打獵,傳承狩獵技巧。

  這些青年只能帶著少許的米、鹽,分組各自進入山區尋找獵物。獵捕的方法可設陷阱捕捉、也可以獵槍狙殺,打到的獵物交由耆老依古法燻烤,帶回部落與族人分享,重現卑南族人的分享文化。

  大獵祭結束後,獵人和勇士們護衛長老回到部落,婦女準備豐盛的食物迎接。大獵祭結束後就是除喪祭,大獵祭期間,過去一年有喪事的喪家必須遠離人群獨自生活,避免將穢氣帶給族人。

  卑南族部落裡,過去一年有喪事的喪家,不能參加部落社交活動,在大獵祭後由長老除喪,揮別不如意的一年後,這些喪家才能重新參與部落的社交活動,迎接嶄新的一年。

  卑南族其他部落,在大獵祭和除喪祭之間,也就是12月31日至隔年1月1日,也有不同的祭典。例如建和部落則是鞦韆祭;藝人張惠妹的故鄉–大巴六九部落和初鹿則是收穫祭,這些祭典有個共通性就是跨年迎新。

  卑南族「年祭」系列祭典,是卑南族社會和生活型態的濃縮,因此除了狩獵、分享文化的傳承外,也提醒年輕人過去長幼有序、敬老尊賢的美德。

  另外,長達15天的年祭安排在年終和年初,有除舊布新,揮別過去,迎接新的一年的積極意義。

  【另訊】台東市卑南族普悠瑪部落大獵祭今天結束,勇士圍繞著長輩進入凱旋門,在吟唱古調祝福下,部落30個喪家揮別過去一年的不如意,重新走入部落社交活動。

台東卑南族普悠瑪部落大獵祭31日結束,從獵場回來的勇士及長輩接受族人歡迎,但今年的喪家依循習俗,只能穿素服在旁(右側)觀看,直到耆老吟唱古調祝福,才能換下素服加入活動。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攝 106年12月31日

  普悠瑪部落婦女,穿上亮麗的傳統服裝,準備好吃的食物和花環,在卑南公園大草皮上,迎接在野外狩獵的勇士陪伴長輩從大獵祭獵場返回。

  普悠瑪部落大獵祭一日結束,從獵場回來的勇士圍繞著長輩、護送進入竹子搭設的凱旋門,婦女爭相為長輩獻上花環,在部落中,地位高的長輩,頭上和頸部掛滿了花環,僅露出一張慈祥的臉龐。

  凱旋門內相當熱鬧,長輩以古調吟唱,述說這次大獵祭的成果。婦女、勇士穿著亮麗的傳統服飾,戴著漂亮的花環,卑南族立法委員陳瑩也幫長輩們戴上花環。

  熱鬧的旁邊,有一群孤獨的族人,被分開在凱旋門外,穿著樸素的衣服,沒有亮麗的傳統服飾,不能配戴花環。他們是今年的喪家,不能加入慶典,只能待在一旁。

卑南族「年祭」系列祭典是族人盛事,除文化傳承、敬老尊賢的美德外,還有揮別陰霾,迎接新年到來的積極意義。圖為年祭中的大獵祭結束後,婦女為長輩戴上花環。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攝 106年12月31日

  長輩在凱旋門內吟唱古調一段時間後,耆老才進入喪家的休息區,逐一安撫喪家,告訴他們「不如意已經過去了,揮別陰霾,從現在開始換上新的衣服,迎接新的一年」。

  「今年的喪家有30位」,賴姓耆老望著喪家區說,30位喪家,代表今年部落有30人過世,往年喪家都在20位左右,今年特別多,希望明年喪家能減少。

  在耆老的祝福下,喪家一一走出喪家區,脫下素服,換上美麗的傳統服飾,接受婦女的獻花,和族人在大草皮上用餐、唱歌,重新回到部落的社交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