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常到公東高工木工場走動的人都知道,公東高工的工場,幾乎全年無休,不論白天夜晚,或是寒暑假,總是有學生在練習,也都有老師在旁指導。在公東服務了33年的木工科老師張家瑞說,除了其中3、4年,因為學校沒有培訓選手以外,他從來,沒有休過寒暑假。也是這樣的精神,讓他在107年被縣市政府推薦的167人中,獲選師鐸獎。
公東高工木工科因為國內大環境改變,成為冷門科,民國89年停招,101年再度恢復招生。本身也是公東高工木工科畢業的張家瑞,認為木工代表著學校創校精神,在101年恢復招生後,認為不該讓台灣木工只淪為代工,變成一項辛苦而無趣的工作,便開始積極導入設計與藝術概念,親自設計出美感與技術兼具的作品,讓公東木工科再次被看見。他說,「具備設計與美感的作品,才有靈魂,而這些有靈魂的作品,也應該落實在生活上,才有生命。導引學生欣賞作品及創作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被問到是什麼讓他願意這樣付出,他說,「就是公東的精神吧!以前老師是這樣無怨無悔地訓練他們。既然回到學校成為老師,那自己就必須有傳承的使命,這是公東木工科的精髓之一,這樣以身作則的方式,相信未來的學生及老師們也會如此的延續下去。」不過要堅持三十多年,幾乎沒有休假的日子,除了使命感,背後更需要強大的信念支持。
張家瑞所指導的學生們,分別在全國技能競賽榮獲家具木工與門窗木工金、銀、銅及優勝各種獎項,其中鄭欽豪更在2017國際技能競賽,為台灣奪下家具木工金牌,也是公東高工家具木工科復招後的第一面金牌,意義非凡。
時常會有畢業的學生,回到學校探望張家瑞,說著當年學生時代的點點滴滴,雖然會說起他有些時候很兇,但學生都強調現在回想起來,其實很感謝這些嚴厲教導。學生懂得惜福,其實也是張家瑞一直想要傳達的,每每遇到畢業學生這樣的回饋,都讓他倍感欣慰。他也舉例曾發現有一名學生,擬定一張計畫表,其內容是要如何來報復及毆打師長,當下知道此事時沒有對該名學生做任何的責備及懲罰,只是每天下班後到學生家中陪伴、了解,輔導他,經歷兩個星期後,他才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類似的例子不少,張家瑞說,其實陪伴學習這個方法,不僅可以用在技能專業教育上,更適合用於學生日常生活的教育,公東高工師徒制的教育理念,便是如此,期待它能代代相傳,教育學生感恩惜福,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