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國立臺東高中學生方銘瓏、方昱仁兩位學生以「2.11億度電死水鳥──知本濕地光電園區與臺東市都市計畫區太陽能光電設置效益的SWOT分析」為題,參加2021第20屆高中地理奧林匹亞競賽地理專題組,歷經初賽、決賽層層關卡,最終獲得全國銅牌與海報人氣獎。
參賽同學會選擇這個主題做研究,主要因為知本溼地光電案近期在台東是十分熱門的議題,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政策,因而引發好奇心。學生表示:研究一開始我們先了解知本濕地光電案的開發計畫,並探討政府對於實現再生能源的政策,2025年達到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20%,同時比較德國與日本的案例。接著,我們想了解知本溼地光電園區的興建是否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為了證實知本溼地的生態價值,我們透過文獻與圖資紀錄,了解知本濕地的形成原因與變遷及蘊涵之生態。我們參考台東鳥會所記錄地鳥類資料,並比對當地水域面積隨時間變化的衛星影像,發現知本溼地鳥類的消失與水域面積的縮小有高度正相關。我們假設在臺東市各都市計畫區安裝屋頂型太陽能板,以作為知本濕地光電園區的另一個替代方案,並計算其發電效益。最後以SWOT來對知本濕地光電園區以及臺東市都市計畫區進行分析。從發電量來看,台東市屋頂型的年發電量12.2億度大於知本濕地光電園區的1.45億度。自給率方面,台東市屋頂型為637%,可以使台東市電力自給自足,遠大於知本濕地光電園區的76%。生態上,知本濕地光電園區有破壞生物棲地的疑慮,台東市屋頂型則無。希望透過比較兩者之間的效益,來找出最適合臺東縣的發展模式,據此以建議政府應加強推動屋頂型光電板的鋪設,發展綠能的同時也能兼顧珍貴的生態資源,取代可能造成嚴重生態衝擊的知本濕地光電園區。
參賽同學方銘瓏說:這一次是第一次參與地理奧林匹亞的賽事,同時也是我們第一次製作出完整的小論文。在過程中,雖然在製作地圖、文獻回顧以及計算發電量的部分令我們使我們忙的焦頭爛額,卻同時也學習到了地理探究的精神,將數據分析一一呈現,以論證我們的立場。我認為本篇論文最有價值的地方,是我們的論文可以當作正式專業的參考,不論公家機關或是保育團體都可以以這篇文章作為這個爭議案的參考,文中我們不但點出目前的問題,我們也找出了一個可行、有先例的替代方案。這是我認為做這篇文最值得的地方。
方昱仁同學則說:這次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無法到師大參加實體的比賽,但這次的線上競賽讓我們感到非常新奇。透過線上的方式,我們與許多全台各地一同參賽的隊伍,除了與他們互動交流外,我們更向大家詳細介紹我們的研究。甚至有師大的教授來與我們交流,我想這也許是因為線上競賽的關係,才讓我們有機會跟這麼多人做互動。另外線上競賽的方式,也讓我們在講解簡報時更有準備,與教授間隔著電腦也讓我們的心情比較放鬆,也可以省去舟車勞頓之苦。總而言之,線上競賽是一次十分難忘的經驗。
校長蔡美瑤表示,社會領域的探究精神,最主要是希望同學能在真實生活情境中,培養孩子們的探究實作能力,以台東而言,綠能的兩難命題非常能讓孩子進行「有感」的學習,讓孩子的知識學習能不落於生活之外,在未來也能學習以主客觀的角度進行思辨,並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