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疫情期間,但縣府沒有因此停下腳步,反而積極升級與在地深耕,迎接邊境解封後國際旅客的到來」,為提升臺東的國際能見度,臺東縣政府近年持續推動國際友善環境營造,日前舉行記者會及計畫參與店家的授證儀式,展現一年來縣府努力的成果,包括培訓英語人才及建立國際志工隊、進行店家雙語化改造、跨世代共學雙語培力、製作臺東第一本外籍人士投稿的外語專刊等。縣長饒慶鈴表示,臺東從語言、空間、服務及在地體驗4個面向全方位營造國際友善,期盼讓外籍人士在臺東觀光或生活更便利,打造適合「東漂」的國際宜居城市。
饒慶鈴出席記者會,頒發證書及感謝狀給所有參與國際友善環境營造計畫的學員、店家及外籍指導老師。饒慶鈴表示,臺東的慢生活、多元文化、大山大海等條件都相當吸引國際旅人,但是如何讓外籍人士在臺東像本地人一樣,不論飲食、消費購物、生活、深度旅行都不會因為語言有所隔閡,甚至覺得臺東是「第二個家」,就仰賴民間與縣府共同營造國際友善環境,也期盼藉此吸引更多國際各界的專業人士東漂,協助在地發展,一起讓臺東更好。
雖然今年疫情嚴峻,國際旅客不多,但縣府沒有因此停下腳步,反而積極與業者一起在疫情期間作足整備,累積服務量能,努力提升國際競爭力,建立國際友善的旅遊環境及雙語化商圈;透過店家雙語化改造,針對店家的環境、在地伴手禮的包裝,將店家品牌、商品、服務流程雙語化,我一直認為臺東不只是臺東,因為臺東有足夠好的條件躍上世界舞台,成為國際城市,縣府透過雙語硬體及軟體的升級,期待在全球解封後,讓臺東的好被更多人看見,進而愛上臺東。
成果展中先以「英語人才培訓暨國際志工團隊建立計畫」建立共學機制,針對旅遊服務機關第一線人員、公務人員、公共運輸相關業者等進行英語培訓課程,總計開設逾96小時、達640人次學員參與,能以英語回應國際旅人需求;接著則是「店家雙語化改造計畫」透過雙語環境規劃,建置商家雙語化標誌,例如指引標示、產品介紹、菜單,並結合臺東在地特色與文化,更新店內環境陳設,也為特色伴手禮品進行雙語包裝設計,提升英語服務能力,吸引外籍旅人前來參觀,再造多元商機。今年改造對象包含綠島雙語店家微改造6間、雙語店家環境整備14間(市區、海線、縱谷)、伴手禮品雙語包裝設計20件。國際旅人來到臺東,即使是到在地店家也能輕鬆消費、享受舒適友善的環境。
「英語人才培訓暨國際志工團隊建立計畫」同時也針對以往年度完成的雙語改造店家進行現地雙語輔導,以各店家實際經營所需進行基礎英語對話密集訓練,優化其服務流程,另外持續招募臺東縣的國際志工,以因應臺東縣大型國際賽事或是國際會議活動,協助外賓接待。今年臺東國際志工隊TERT(Taitung English Reception Team第二屆)訓練後遴選出20名正式成員,並完成店家雙語服務輔導11家,從各種場合、需求貼心服務外籍人士。
最吸引外籍人士的部分則是「跨世代共學雙語培力計畫」,發掘臺東各區深具國際化潛力的據點,以人為核心,經過團隊田野調查,導入國際化旅遊思維,與據點協力共作中文腳本,再由老師轉譯為英文腳本,進行英語教學與練習,並藉由與在地組織合作,系統化套裝開課、地方培力共識分享營,促進臺東青年對臺東各項產業的傳遞及振興。今年據點含括縱谷區、海線區及南迴區,深度體驗雙語導覽共8個據點,成功培訓19位在地或定居臺東的雙語導覽成員。即使是國際旅人也能深入了解臺東在地文化與自然環境,不再侷限於一般的觀光行程!
為了讓更多外籍人士了解臺東的真實樣貌,特別創辦第一本專為外籍人士打造的外語專刊《Hello Taitung》,邀請Tribe Asia創辦人羅雪柔(Cheryl Robbins)擔任主編,徵求居住在臺東或曾經有「臺東經驗」的外國人現身說法,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或是與臺東的故事,來說服對臺東尚未知曉的外國人,向更多外國人闡述臺東的真實生活與美好,此刊物亦受到美國在台協會(AIT)高雄分處長禹道瑞(Mason Yu)的肯定。
縣府國際發展及計畫處長曹劍秋指出,縣府積極推動國際友善環境營造,爭取花東基金4年經費逐年辦理,現已做出口碑,雖然恰逢國際疫情短期內還見不到大批外國人,但是預估2024年全球跨境旅行將會恢復以往榮景,臺東縣趁此整備自身國際化、雙語化能量,以期在邊境解封時迎接國際旅人的到來。
此次成果展為期2天,除了靜態的展覽之外,並邀請在臺東的異國餐廳美食助陣,現場還有排灣族與美國夏威夷人組成的樂團live表演,12月1日及12月2日更精選了雙語店家「明奎早餐(冷飲)店」、「一寸土野菜料理店」、「成功老屋咖啡館、以及「成功漁港漁市拍賣」進行雙語環境走讀見學,充分展現臺東國際友善環境營造的量能,深入各地區、各業種,就是要讓外籍人士知道「臺東,不只是臺東」,是一個很值得「東漂」的國際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