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發展科:認識鳳梨釋迦與大目釋迦

  【本報訊】這幾年幾乎已經成為台東農產品代名詞的釋迦,並不是台灣特有種,它的原產地在東南亞(大目釋迦)與中美洲(鳳梨釋迦),400多年前由荷蘭人引進台灣,大約在50多年前才在台東落地生根,透過農民的努力,才慢慢在市場打開知名度,成了台東的特色農產品。

/001/Upload/435/relpic/12681/107794/f8dc1e9a-3fc0-4001-a777-4e746793e739.jpg

  目前在市面上主要的流通品種有兩款,分別是「鳳梨釋迦」與「大目釋迦」,台東地區農會總幹事李建通說:「只在冬季上市的『鳳梨釋迦』原產地在高海拔的中美洲,所以比較適應氣溫較低的環境,在台東的主要產地在太平溪以北,屬於地勢較高的地區,像是卑南、鹿野、東河都能種出品質極佳果實,而其它地區的農友也靠著農會專家的協助與自身的努力,種出高品質的鳳梨釋迦。12月是釋迦愛好者最幸福的季節,因為兩款釋迦都進入產季,想吃那一款都能盡情享用。」
同樣都是番荔枝屬的釋迦,鳳梨釋迦和大目釋迦卻有許多不同之處,過去十多年來以外銷為主力的「鳳梨釋迦」,在外觀上呈現心臟型或是圓錐狀,果型也較大,麟目比較尖銳且小:而深受台灣消費者喜愛的「大目釋迦」,則較為圓潤飽滿,果型屬於中等,麟目平滑且大片

<a href=

  兩款釋迦的盛產期也不同,「鳳梨釋迦」喜歡涼爽的天氣,氣溫過高容易產生裂果的現象,因此每年僅有冬季果實可採收,每年的12月到隔年的4月是產季,成長速度也較為緩慢,從授粉到採收的時間大約需要4至4.5個月;而「大目釋迦」每年有兩個產季,每年7月到9月採收的稱之為夏果,12月到隔年3月採收的則稱為冬果,成長時間只需要90到100天。所以這個季節正好是兩款釋迦的產季,無論哪一款都能好好讓你大快朵頤!

/001/Upload/435/relpic/12681/107794/38bb34b7-c459-4f92-aa0c-67fa5f5bc928.jpg

  在食用方法上,兩款釋迦也很不同,「鳳梨釋迦」種籽較少、果肉多,建議可以切西瓜的方式,把果肉與果皮分開,就像吃西瓜一樣的方式,邊吃邊吐籽,就很方便食用,也可以把去掉果皮的果肉切小塊,以牙籤輔助叉著果肉直接送進口中,不沾手的品嚐方式,用來招待來訪的親朋好友相當得宜;而「大目釋迦」則和傳統的土釋迦相同,以手一個個麟目剝開來吃,一個麟目就是一顆種籽,連同種籽與外圍包覆的果肉放進嘴裡食用,品嚐果肉特有的香甜滋味,當然別忘記把種籽吐出來,這個品味大目釋迦的過程,彷彿是自我對話的過程,從中獲得美妙的飲食體驗。

<a href=

  即便兩款的甜度都很高,但是在風味上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品嚐「鳳梨釋迦」時,會先感受到些微的酸度,讓味蕾有更多的刺激與變化,酸與甜在口中交錯的滋味,彷彿初戀般迷人;「大目釋迦」除了甜度很令人難忘之外,還能感受到淡雅的牛奶、荔枝香氣,甚至是花香味。

/001/Upload/435/relpic/12681/107794/c8131a40-963d-4a2c-8135-f5e4aad9d6cd.jpg

  無論是哪一款釋迦,買回家享用要特別注意,在果實還未完全軟熟前,千萬不能放進冰箱冷藏,否則就會停止成長到軟熟的階段,成了農友口中的「啞巴果」,這個現象在農業專用術語稱之為「寒害現象」,因為低溫而讓果實自動停止成長,受到低溫影響的釋迦,在外觀上也會轉黑,無論是顏色或是硬度都不對了,口感就無法呈現最佳狀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