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第19屆國際農業機械及資材展

  【本報訊】雲林縣擁有深厚的農業基礎,是全臺最具代表性的農業重鎮之一。面對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挑戰,縣府以「低碳、智慧」為雙主軸積極推動農業轉型。邁入第19年的「雲林國際農業機械暨資材展」,已成為全臺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專業農業展覽,今年將於10月25日至27日一連三天,在虎尾高鐵特定區盛大登場,展出規模再創新高。

69531967-4042-4f95-a213-d2a142c44eaa.jpg

  展覽主題涵蓋低碳排曳引機、碳匯農機、智慧監控溫網室、電動化農機、綠能應用及建設機械等,呈現從生產、管理到環境永續的全方位農業解決方案,展現雲林推動智慧農業的堅定決心。

  雲林縣長張麗善於22日舉辦的展前記者會指出,面對極端氣候、農業高齡化與缺工問題,農業必須透過科技化與智慧化升級,方能維持競爭力。縣府長期推動智慧農業政策,導入電動農機、智慧溫室管理、無人機與智慧灌溉等技術,提升生產效率、減少勞動負擔,並以數據化管理面對氣候挑戰。同時鼓勵青年返鄉從農,打造新一代科技農民,為雲林農業注入創新能量。

34691d21-dec7-4c89-8b98-33117fc1747c.jpg

  張縣長強調,雲林不僅是臺灣的糧倉,更是智慧農業的實踐基地。每年舉辦的農業機械暨資材展,為產業提供展示創新成果與技術交流的平台,也吸引全國農民及專業人士參與,見證臺灣農業的進步與轉型。

  農業部農糧署副署長陳啟榮致詞表示,「雲林國際農業機械暨資材展」是全臺最重要的農業展會之一。為協助農民解決缺工問題,農業部自106年推動農業機械中程計畫以來,至今已投入超過70億元補助經費,協助農民購置逾22萬台農機,受益農民超過20萬人,機械化已成為農業發展的關鍵方向。

eaa6f9b5-48bb-4e67-864d-9fdc1d0cd62d.jpg

  陳副署長指出,目前全臺約三成農機已電動化,顯示智慧與綠能農業的推動成效顯著。本屆展覽更引進多項永續資材,如可分解抑草蓆,不僅能減少除草勞動力,分解後還可作為肥分,增進土壤肥力。

  臺灣農業機械暨資材協會理事長林裕國表示,農業機械正朝向AI化、無人化發展,協會將結合產官學研能量,研發更智慧、省工的機械設備,協助農民提升產能與品質。

  台灣農業設施協會理事長蔡致榮也指出,透過AIoT環控與精準管理技術,能強化農業抗災能力與生產穩定性。本次展區規劃包括智慧溫室示範區、精準管理與資材應用展示區等,讓農民能親身體驗先進技術的實際效益。

4854ee85-63e3-475e-ba4f-11182dd81bcb.jpg

  此外,台灣建設機械協會理事長張振益表示,建設機械結合農業應用,可大幅提升作業效率,邀請全國農友踴躍參觀,共同推動臺灣農業邁向智慧新時代。

  雲林縣政府農業處長魏勝德指出,去(2024)年展覽吸引超過66萬參觀人次,現場交易金額逾7億元,今年規模更勝以往。展覽期間將提供高鐵雲林站與展場間的免費接駁專車,方便民眾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