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登場

  【本報訊】「2018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日前在成龍溼地舉行藝術作品成果發表開幕活動,縣府秘書長黃玉霜感謝策展人艾婕音(Jane Ingram Allen)9年來協助「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舉辦,落實藝術扎根與環境教育理念,並代表縣長李進勇頒發感謝狀、致贈具雲林文化意象代表的布袋戲偶,表達縣府的謝意。

黃秘書長感謝策展人艾婕音、致贈具雲林文化意象代表的布袋戲偶,表達謝意

  黃玉霜表示,「2018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由縣府主辦,委託財團法人觀樹教育基金會執行,今年主題是「作伙倒轉來!」,意思就是希望能邀請這些年來所有曾經一同參與這個環境藝術創作計畫的人們都能回到成龍村走走,透過大家的觀點一起來思考,九年來因為這個計畫讓成龍村的環境及我們的社區發生了什麼?我們改變了什麼?影響了什麼?

  今年的作品,是由44位歷年駐村藝術家的提案中,徵選出2名臺灣藝術家及4名外籍藝術家,分別有來自臺灣的康雅筑及李蕢至、法國的Myriam du Manoir、印尼的Firman Djamil、義大利的Marisa Merlin、日本的Tsuneo Seckiguchi,共計六組藝術創作。藝術作品名稱分別是「亙時」、「成龍庇護所」、「溼地上的羽翼」、「浪花」、「九橋」及「彩虹時光機」。

  環境藝術創作大部分取用自然可取得、可生物分解的材料,例如蚵殼、漂流木、蘆葦、竹子、土壤、砂等,強調生命的自然循環:誕生、成長、死亡與新生,呼籲大家共同關注成龍村及溼地環境的特殊性及和環境議題。

黃秘書長、林務局副局長廖一光參觀「彩虹時光機」

  黃玉霜強調,一個無法掌控的自然力量,造就了大家相聚在一起,共同為了一個目標一起前進努力,透過環境教育及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讓更多人了解除了面對大自然的變化,也要接受現在的環境,更擬聚村民愛護自己生活環境的決心,這就是這個計畫的意義與價值。

  文化處長林孟儀也表示,除了感謝許多提供工具、勞力及食物的村民外,還要感謝參與「來去海口住一個月」的志工們的幫忙,讓今年大型的藝術創作,可以在短短25天內完成,希望以現地的戶外藝術作品喚醒大眾,號召大家採取行動,並且尋找與變遷的全球環境共處之道。

溼地上的羽翼

  另外,適應沿海低窪地形的「高腳屋」示範建築及環境藝術影像展,也將在5月11日正式啟用開幕,尤其值得大家期待的「來去吹海風」的微旅行,也將於6月16日開跑,精彩豐富的活動,邀請大家「作伙倒轉來!」。最後呼籲大家:「進入成龍村及濕地區時,請大家放慢腳步細細體會成龍村的一景一物,愛護濕地特殊動植物並作個有禮貌的陽光訪客,主動和路上遇到的阿伯、阿嬸們微笑打招呼,探詢更多屬於成龍村的故事」。 

亙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