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屆雲林文化藝術獎貢獻獎得獎揭曉

  【本報訊】竹笛演奏家、歌仔戲樂師、布袋戲藝師、書法家、藝術家、中研院士、文學家、文史工作者各領域百花齊放! 雲林縣絕對不是文化沙漠,而是深藏不露的縣市。第十八屆雲林文化藝術獎貢獻獎等得獎名單近日揭曉,雲林縣政府於2日舉行宣傳記者會,並將於11月5日下午1時30分在北港文化中心舉辦盛大頒獎典禮,給予本屆得獎人最高尊榮的肯定。縣長張麗善表示,希望透過文化藝術傳承保存,向下扎根、奠定基礎,培育更多人才,讓雲林文化藝術更加發光發熱。

  111年雲林文化藝術獎邁入第十八屆,包含貢獻獎及10個類別藝文競賽,分別為文學獎短篇小說類、報導文學類;表演藝術獎西洋音樂類、舞蹈類、戲劇類;美術獎水墨類、西畫類、工藝類、書法類、攝影類等,經邀請學者專家審慎評選,共選出95位得獎人,得獎名單已陸續於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網站公布。
  其中貢獻獎得獎名單近日揭曉,此獎項被譽為雲林縣藝文界最高殊榮,表揚藝文領域中具有卓越成就及貢獻者,評審一致共識由竹笛演奏家陳中申、歌仔戲樂師林竹岸、布袋戲藝師廖文和、書法家阮威旭、藝術家楊柏林、中研院士李豐楙、文學家林雙不、文史工作者紀仁智等8位獲得。對於所有文化藝術界先進前輩,一生為雲林文化藝術奉獻,張縣長特別表達最高敬意跟肯定。
  縣長張麗善表示,陳中申老師是林內鄉人,10歲開始自學笛子,曾任台北市立國樂團指揮及台南藝術大學國樂系教授,擅長將傳統、本土與當代元素相互融合,演奏、作曲、指揮、教學,甚至樂器改良樣樣精通,演奏及音樂專輯更獲得五燈獎、金鼎獎、金曲獎等多次肯定,2019年獲頒第21屆國家文藝獎,現任臺灣笛簫協會理事長,以推廣笛簫音樂為宗旨,對於台灣笛簫教育深具貢獻。

  林竹岸樂師是元長鄉人,1936年生,自幼對音樂極有天份,因深受戲曲後場工作吸引,15歲即加入劇團,藝齡逾70年,精通各種樂器、多種曲調與不同韻味的演奏技巧,是歌仔戲界重要的樂師,也是台灣歌仔戲發展與變遷的見證者。1970 年自組「民權歌劇團」經營至今,2010 年獲頒「臺北縣傳統藝術藝師獎」,2018年被登錄為文化部「重要民族藝術藝師歌仔戲後場音樂」項目保存者,可謂是國寶級人物。
  廖文和藝師是二崙鄉人,自小喜愛布袋戲,17歲時開始獨立演出,自創大勇俠戲齣。1976年成立「廖文和布袋戲團」,多次入選文化部(文建會)國家傑出團隊,並傳承詔安客家文化及詔安客語演出,一人可變化二十多種人物聲音,首創大場面布袋戲演出,曾受邀至美國、加拿大、澳門、福建泉州、法國、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等地交流表演,2009年榮獲首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木偶評委會」三大金獎、2021年獲頒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等獲獎無數,享譽國際。
  第18屆雲林文化藝術貢獻獎得主之一楊柏林,1954年出生於口湖鄉,從小立志要成為藝術家,非學院背景出身,擅長雕塑、繪畫、建築設計、公共景觀及裝置藝術,是當代著名藝術家。今展現作品為蝴蝶效應第18屆雲林文化藝術貢獻獎得主之一楊柏林,1954年出生於口湖鄉,從小立志要成為藝術家,非學院背景出身,擅長雕塑、繪畫、建築設計、公共景觀及裝置藝術,是當代著名藝術家。今展現作品為蝴蝶效應
  阮威旭老師1950年生於古坑鄉,曾任斗六高中國文、書法教師,退休後更致力於書法創作,書齡30餘年,整體風格流暢典雅、灑脫自然。為雲林縣書法學會的創會理事長,雲林縣濁水溪書畫學會榮譽理事長,更長期擔任雲林縣社區大學書法講師、環球科技大學駐校藝術家,傳承書法藝術,教導學生無數,在地方推廣書法教育不遺餘力,也是地方書壇的重量級人物,獲獎實至名歸。
  111年第十八屆雲林文化藝術獎-美術獎前三名及優選得獎作10/27~11/27於文化觀光處展覽館1樓展出111年第十八屆雲林文化藝術獎-美術獎前三名及優選得獎作10/27~11/27於文化觀光處展覽館1樓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