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朗朗話閩南~鄉音切切說《年兜》

天黑黑,卜落雨
海龍王,卜娶某
龜吹蕭,鱉打鼓
水雞扛橋目吐吐
田嬰舉旗叫辛苦
火螢擔燈來照路
老鼠沿路打鑼鼓
為著海龍王卜娶某……

  這首《天黑黑》是著名的閩南童謠,是幾代閩台人的“搖籃曲”。童謠描述的是在一個鄉村里,天空烏云密布,在大雨即將來臨之際,孩子們拿著荷鋤在水流處尋找魚蝦,根據所見所聞進行想像的趣景。原本是捕捉魚蝦的單調勞動,但孩子們用豐富的想像力,將水中的小生物們想像成各種各樣神奇的富有戲劇色彩的奇幻角色,顯得妙趣橫生。

  童謠,是伴隨每個孩子成長的歌謠。在閩南地區,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閩南童謠,不僅在內容上極具童真趣味,在韻語與平仄的節奏上充分體現了閩南語的精髓。許多童謠還融入了閩南方言詞語、俗語、閩南地區歷史等,簡單有趣,朗朗上口。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閩南童謠的起源、沿革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但據福建地方典籍記載,在唐朝便有人在民間傳授《月光光》的童謠,流傳至今,雖然文字或多或少做了改動,但主題和結構十分相似。這正是口傳文學具有的創作集體性和流傳變異性的特點所使然。由此可見,閩南童謠的歷史源遠流長。

  每一首閩南童謠都產生於特定的環境,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和生活習俗,蘊含濃厚的民族情感和鄉土氣息。閩南童謠優美動聽, 通俗直白。很多童謠不僅內容生動有趣,讀起來還押韻順口,是一份寶貴的閩南語教學資源。

  童謠最初的創作對像是兒童,兒童都有愛玩的天性,所以閩南童謠有很多遊戲歌,讓孩子可以邊唱邊做遊戲,在吟唱的同時,身體自然地運動起來,既提高了語言能力,又使得孩子的身體素質得到提升。但由於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傳唱,方言的流失和危機也使得童謠漸漸遠離了閩南兒童。

作者/宋永賢〈作詞〉.葉美蓉〈作曲〉

  作為閩南傳統文化創作基地,閩南童謠是琴韻敦煌原創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充滿童趣的童謠,琴韻敦煌不僅傳播了優秀民俗藝術,也將逐漸被人們遺忘的閩南優秀文化再次拉回到人們的視線中。

  《年兜》是由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宋永賢老師作詞,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二級作曲家、福建省民族管弦樂學會理事葉美蓉女士作曲,琴韻敦煌編導創作的一首閩南童謠,展現了閩南地區過新年時的民風民俗和熱鬧場景。該作品曾榮獲“魅力校園”第七屆全國校園文藝匯演暨第十二屆全國校園春節聯歡晚會榮獲金獎、廈門市群眾文化藝術節少兒組最高獎。

 《年兜》(閩南童謠歌舞表演)

 詞:宋永賢.曲:葉美蓉.藝術指導:藍鈺濱.表演:廈門琴韻敦煌藝術培訓中心

 過年兜,過年兜
 規鄉里仔真熱鬧
 鄉里前,門口潭仔洘透透
 掠大魚,一尾九斤九
 鄉里後,踏碓舂麻舂土豆
 包炸棗, 包甜包
 厝邊兜,逐戶門聯貼紅紅
 好話貼甲規門口
 囝仔掩耳空放鞭炮
 一官放無夠
 鬥陣放到祖厝口
 祖厝口,玲瑯鼓仔搖著真敖吼
 賣雜貨仔賣鞋賣襪賣枕頭
 賣雪仔糕互你抹厚厚
 過年兜,過年兜
 規鄉里仔真熱鬧
 阮阿爹,大聲笑甲咕咕嗽
 分紅包,一人九角九
 阮阿母,好物煮甲規大灶
 炒米粉,真夠敖
 厝內面,新衫放佇眠床頭
 透早一穿趕緊走
 走去鄉里前鄉里後
 勿會記吃日晝
 相招來到祖厝口
 祖厝口,玲瑯鼓仔搖著真敖吼
 賣雜貨仔賣針賣線賣帳鉤
 賣紅春花互你插規頭
 過年兜,過年兜
 規鄉里仔真熱鬧

  年兜,中國傳統節日。此日是農曆一年裡的最後一天,也指最後一天的晚上,故稱除夕,閩南話俗稱"年兜",為一年之中最為重要最為隆重的節日。

  紅磚牆、燕尾脊在煙火映照下散發嶄新的活力,炮竹聲伴隨著孩童的嬉鬧聲彼伏,家家戶戶忙著張貼春聯、準備傳統年貨和盛宴菜餚……這曾經是每個閩南人的共同過年記憶。

  “鄉里前門口潭仔是洘透透掠大魚,一尾是九斤九。鄉里後,踏碓舂麻舂土豆,包炸棗,包甜包,厝邊兜,逐戶門聯貼紅紅… …”如今,“年味”越來越淡,但這首充滿過年畫面感的《年兜》卻瞬間將我們帶回了那個對過年充滿憧憬和期待的童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