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福州閩越東冶港

  《後漢書•鄭弘傳》有一段關於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記載:“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泛海而至。”“舊交趾七郡”就是“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即今廣東廣西海南和越南等地。“東冶”就是《史記•東越列傳》記載的閩越國冶都:“漢(高祖)五年,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也就是說,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往北的陸路未通,關山阻隔。廣東廣西乃至東南亞越南等“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都要經過福州東冶港,南來北往形成了漢代東南亞的海上絲綢之路。如果說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陸上絲綢之路,那麼,比張騫還早60年的閩越王無諸修建的東冶港早已開創了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因此,福州不僅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城市,而且還有古代海上交通和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起點——福州東冶港。福州東冶港有著海洋優勢和悠久的歷史,三千多年前的閩族和閩方國已經開通了東南亞與中原的海外交通。

一、東冶港的考古新發現

  1996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筆者作為福州新店古城考古隊領隊,在新店古城先後進行了三個年頭的考古發掘(發掘簡報全文發表在《考古》2001年3期)。根據城牆夯土結構、夯築法, 以及城內、夯土內和護城河底出土陶器,斷定該城始建於戰國晚期,漢初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唐、五代至宋還在修補使用。該城分內、外兩個城,內城東西寬約310、南北長約287米,外城已探明的西城牆長達1030米。護城河寬8.8米。

作者帶領師大研究生參觀福州新店古城戰國城牆

在福州市新店古城陳列室參觀出土陶器

     2002年在新店古城西南三山陵園對面的益鳳山上還發現一座甲字型漢初大墓,為無諸冶城在新店古城又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考古實證。

福州益鳳山漢初大墓

     這座大墓位於福州新店古城西二里許,從墓葬規模看,顯然是駐紮“冶都”的閩越王墓。
     從漢初福州地貌圖可以看出,新店古城一帶為高台地,適合建城,並能守住陸路進福州的重要關隘。經過三年多的鑽探和考古發掘,福州新店閩越國冶城外城東、西、北有城牆,南面低窪地始終找不到城牆遺跡,可能就是開放型的“東冶港”。今福七中所在的高台地是扼守東冶港進出口的“軍事要塞”。東越王余善時期在屏山一帶還修有宮殿和水軍基地。

福州新店古城航拍圖(上為八一水庫,桔黃線為內城,黃線為外城)

     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黃展岳研究員(曾任《考古學報》主編、福建惠安人),多次來福州新店古城和武夷山漢城考察,經過多年反复論證,2002年對閩越國“冶城之爭”作了總結:
     閩越國的冶都(東冶)在今福州北郊新店鎮古城村,戰國末閩越王無諸創建。漢初復立時亦在此地。福州市區浮倉山、屏山、冶山和牛頭山一帶發現的漢代建築遺跡應是東越王余善營建的宮殿區。新店古城、浮倉山、屏山至牛頭山一帶均屬冶城範圍。漢武帝令越繇王醜與東越王余善“並處”,應解釋為並處東冶,非分處兩地。從考古發現的遺跡遺物看,越繇王醜、居股居新店古城,東越王余善居新開拓的宮殿區。餘善敗亡後,宮殿區被漢兵焚毀。崇安(武夷山)城村漢城營建於餘善為王之後,毀於元封元年,存世二十五年。城村漢城位於閩北六城址的中間地帶,餘善為拒漢的需要,把城村漢城作為軍事指揮中心;為了自立為帝,把城村漢城作為戰時的王城或臨時王都。餘善敗走徙處東冶時,城村漢城及閩北諸拒漢城堡均被漢兵焚毀。

武夷山漢城城牆考古工地

武夷山漢城出土的餘善宮殿筒瓦(含瓦當)

武夷山漢城出土的銅劍頭和余善宮殿萬歲瓦當

     武夷山城村漢城的鐵器在漢代曾經東渡日本,為日本彌生時代的冶鐵冶鑄業作出貢獻。這些鐵器就是通過福州東冶港經海上絲綢之路運往日本。《前漢書•平帝紀》記載:“二年春,黃支國獻犀牛(應劭曰,黃支國在日南之南,去京三萬里。)”黃支國即今印度。印度國王給漢平帝獻犀牛,必然也是從海上經福州東冶港轉運至漢長安。

二、東越王余善時期的東冶港

    漢武帝建元六年後,閩越國出現“二王並處”的局面。繇王醜在福州新店“冶都”,“奉閩越先祭祀”為閩越國正統。餘善被封為東越王,在閩北築六城“以御漢軍”,在福州屏山一帶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和水軍基地。前幾年在屏山省建行、菜市場工地和冶山原省財政廳大院工地,以及去年屏山地鐵工地發現的宮殿遺址、大型木樁建築、漢代水井、板瓦、筒瓦、萬歲瓦當等都是東越王餘善修築宮殿的證據。

龍鳳呈祥萬歲瓦當 萬歲未央瓦當
福州屏山出土餘善時期瓦當

    上圖左側是“龍鳳呈祥萬歲”瓦當,上為龍首,下為鳳鳥,兩側為大篆“萬歲”二字。上圖右側是“萬歲未央”瓦當,順時針排列四個大篆字。去年筆者到西安參觀博物館,在漢初瓦當中都很少見到這種“萬歲”瓦當,可見東越王余善的“僭越”野心。

原省財政廳考古工地出土的餘善水軍基地遺址

福州屏山出土的餘善宮殿板瓦

    《史記•東越列傳》記載,東越王余善曾率“八千人從樓船將軍”擊南越,就是從福州屏山水軍基地出發,從海路到達廣東揭陽。假如按四十人乘一戰船,東越王余善率領的水軍就有戰船二百艘,浩浩蕩盪從海路直達廣東揭陽,可見當年海運暢通“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泛海而至。”

    這件大鐵錨是筆者去年帶研究生參觀福州市博物館《九省市海上絲綢之路文物展》中拍攝到的。展覽文字說明寫的是屏山地鐵考古工地出土的“漢代大鐵器”,重約96斤。筆者認為,這就是漢代大鐵錨,是福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文物證據。據福州市考古隊張勇領隊介紹,在屏山地鐵考古工地的漢初文化層,即錢塘巷與鼓屏路交叉口北側,發現了一條漢初大水溝。鐵錨就是從大水溝淤泥內出土。張勇判斷:漢初屏山與冶山下是天然港灣,可以停靠大型船隻,大水溝直通山下的海港。這項最新考古發現,證實了筆者20多年前的判斷,屏山一帶是東越王余善的水軍基地和宮殿區。從福州新店閩越國冶都開放型的港灣到福州屏山東越王余善的水軍基地,就是《後漢書》記載的“東冶港”。廣東、廣西、海南、越南、印度等東南亞“泛海而至”的船隊經福州東冶港前往日本、朝鮮和中國大陸,形成了漢初“海上絲綢之路”。

最新觀點

     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滅國遷眾”後,逃避山林的閩越遺民“聚居冶縣”。明代王應山纂《閩大記》記載: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6年),閩越遺民自立冶縣。東漢順帝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分會稽為東南二部,南部為建安都尉,始有候官等五縣。候官即今福州金山上街鎮候官村,唐時被大水淹沒,遷至今福州鼓樓區。因此,晉太康三年嚴高太守所謂《遷城記》,就是指,從西漢冶縣東漢候官縣(今上街鎮候官村)遷至今屏山一帶。

候官(漢)鎮閩將軍廟

候官城隍廟(縣級規制)

原西漢冶縣(東漢候官縣)舊址新貌


作者簡介

      歐潭生(1945——),男,福州人,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現任福建省文史館文史研究院副院長,曾任福建省曇石山博物館館長、閩江學院考古學教授、福建師大考古與博物館學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