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誰有本事能幫我弄一張回家的機票?

  九月初,接到教育部群科中心9月26日的會議通知,我立刻訂下了前往台中的機票。身為澎湖人,我早已習慣為地方奔波、為家鄉發聲。但這一次,回程的機位卻早已客滿,只能進入候補模式(且每兩天還得重新登記一次)。眼看會議在即,卻遲遲等不到補上的通知,我陷入一場「是否出席」的拉鋸。若回程當天在機場候補不上,我將流浪在台灣異鄉多日。這種不確定的冒險,令人忐忑不安。

  出於好奇,我查了一下那幾日澎湖究竟有何盛事,才發現:原來是教師節連假,加上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舉辦的「2025澎湖跳島101K自行車嘉年華」。活動早在五月就開放報名,且有追風音樂燈光節的加持,當然會吸引大量外地遊客湧入。而台中—澎湖每日僅有兩家航空公司、十個班次,總運量不過七百多人。此時要訂到票,簡直如緣木求魚。

  身為島民,我每天拍攝澎湖美景,義務為家鄉宣傳。如今卻因觀光活動而無法順利返鄉,心中不免湧現一種「拿石頭砸自己的腳」的落寞。

  觀光與生活,能否並重?

  其實,這個問題並非無解。觀光發展與島民生活並重,關鍵在於主管機關是否願意以住民權益為念。若能擺脫「我行我素」只管自己辦活動的老大心態,在活動規劃階段即主動關注機位緊繃的情況,並積極與航空公司協調——不論是增加班次、改用大型機型,或設立「居民保留席次」——都能有效舒緩交通壓力。

  誰來傾聽島民的聲音?

  除了地方政府,中央主管機關與立法委員也應正視此問題。澎湖的交通不只是觀光議題,更是民生權益。若島民連基本的移動自由都難以保障,又如何期待他們支持觀光政策、參與地方建設?

  我不是反對觀光活動。相反地,我深知觀光對地方經濟的重要性,也樂見澎湖成為更多人心中的理想旅地。但我更希望,在推動繁榮的同時,能夠兼顧島民的基本生活權益。

  我誠摯提出以下建議:

  1. 活動規劃前期即納入交通評估機制,並與航空公司協調,視需求增加班次或改用大型機型。

  2. 設立「居民保留席次」制度,保障島民在重大活動期間的基本移動權。

  3. 建立觀光活動與民生交通的協調平台,讓地方政府、觀光單位與航空業者能共同因應人流高峰。

  4. 呼籲各級民意代表定期關注交通公平議題,並推動相關政策改革。

  觀光不該是少數人的盛宴,而是全民共享的福祉。唯有在交通公平的基礎上,觀光永續才能真正落實。澎湖的美,不只是風景,更是人與土地的深厚連結。讓我們在推動旅遊繁榮的同時,也守護島民的生活尊嚴與移動自由。

  唯有如此體恤民情,觀光活動才能真正成為地方的祝福,而非擾民的傲慢。島民不是阻力,而是最深的根。請讓我們在推動澎湖之美的同時,也能安心往返、無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