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剖析~兩岸開火,美國是否協防台灣?

  最近這段時間,兩岸情勢持續緊張,外界高度憂心台海地區是否會一觸即發,極限引爆,走向戰爭深淵,外界更好奇若是兩岸炮火相向,美國會扮演何種角色,是否會像島內某些媒體想象的那樣“馳援台灣”?

  戰爭前置,指導台灣構建“不對稱”戰略威懾大陸

  對於美國而言,重要的不是兩岸開戰後美國是否應當馳援的問題,而是要全力維護兩岸“不統實獨”的現狀,只有這樣才能夠將台灣對於美國的戰略棋子作用最大化。若是兩岸真的開戰,反而不符合美國利益,因為這有可能把美國拖入一場與中國大陸的世紀大戰,甚至有可能爆發核戰爭,這絕對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美國深知,目前兩岸軍事實力已經完全失衡,大陸對台灣形成了碾壓式的絕對優勢,以台灣現有的軍事實力要想與中國大陸全面抗衡,無異於痴人說夢。但是美國又不願意看到兩岸統一,要想避免出現這一情形,就必須協助台灣構建能夠武力威懾大陸的能力,讓大陸感覺採用非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成本太高,而且還會冒著功敗垂成的風險。

  為了讓大陸不敢“武力犯台”,近年來美國開始劍走偏鋒,另辟蹊徑,在知道常規軍事部署方面台灣根本無法抗衡大陸時,就指導台灣發展“不對稱”戰力,也就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兵棋推演來找出大陸軍事上的弱項,然後台灣再根據大陸的這些弱項有針對性的發展出自己的強項。如此一來,兩岸一旦開戰,台灣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強項來攻擊大陸的弱項,就可以製造以小博大、“以己之長攻人之短”的效果。 

  在美國看來,大陸在軍事上存在三大短板和軟肋,包括水陸兩棲作戰能力有限、反潛水平不高、空間作戰綜合能力較弱。為了達到遏制大陸的目的,美國重點指導台灣發展這三個方面的作戰能力,以對中國大陸能夠形成“殺手鐧”優勢。

  首先,強化台灣兩棲作戰能力。兩岸之間有一道台灣海峽相隔,在美國情景想定當中,大陸若想武力犯台,單純依靠空軍並不足以完成任務,必須得通過海軍陸戰隊進行登島作戰,才能夠實現最後的目的。但中國大陸登陸戰經驗相對匱乏,並不足以支撐大規模的對台作戰。

  在把握住大陸的這一“死穴”後,美國積極指導台灣重點發展反登陸作戰能力。2017年,台灣“漢光演習”剛一結束,台灣海軍陸戰隊就有一個排的“種子兵力”悄悄奔赴美國夏威夷。這是1979年台美“斷交”後,美方首次接受台灣兵力和美國軍隊進行共同演訓及操練,台美進一步踏上實質的軍事合作。美國之所以優先協同訓練台灣的海軍陸戰隊隊員,原因並不在於台灣海軍陸戰隊已經達到了與美國海軍陸戰隊同等的實力,而在於要反擊中國大陸的對台登島作戰。

  其次,協助台灣製造潛艇。蔡英文上台後,拋出所謂“潛艇自造”計劃,表面上這是蔡英文自己的規劃,但實際上是美國直接下指導棋的結果。美國分析大陸反潛能力水平有限,台灣正好可以在這一方面用力著墨,重點發展潛艇。為了協助台灣發展潛艇,2018年4月,美國國務院簽發對台轉移潛艇技術的“營銷核准證”(marketing license),允許美國公司以商業銷售模式為台灣提供潛艇技術,並為台灣提供製造潛艇所需的“紅區”裝備,也就是台灣想要但自己卻沒有能力生產的裝備。

  但美國畢竟已經幾十年不生產常規動力潛艇,在關鍵技術和零組件部分,也不是一應俱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美國又開始拉攏日本、歐洲甚至印度等國,來共同協助台灣生產。在美國的規劃中,台灣的潛艇一旦製造成功,就可以在海底悄悄逼近中國大陸,借此來更好地搜集大陸沿海地區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情報,台灣有的情報,美國自然也就同步有了。而兩岸一旦開戰,台灣的潛艇也可以在水下看不見的地方對大陸構成強有力的威脅,迫使大陸不敢輕易出兵。

  再次,幫助台灣發射衛星。2017年8月,台灣首顆自主研發的衛星“福衛五號”在美國加持下發射成功。外界特別好奇,一個只有3.6萬平方公里的台灣,用普通的地面儀器就可以完成各項檢測工作,為何還需要發射衛星來完成這項工作,是不是有點兒高射炮打蚊子的滑稽無聊?

  真相遠遠比表象複雜的多。美國替台灣發射衛星,雖然是打著氣候檢測的幌子,但真正檢測的對象究竟是什麼,外界心知肚明。美台聯手發射衛星,就是雙方認為大陸空間作戰能力有限,因而台灣需要提前搶占先機,對大陸構成一定的制衡。

美國戰術擴張,但戰略收縮,台灣應有自知之明

  近段時間以來,美國頻頻在台海地區“秀肌肉”,海軍軍艦常態化穿越台灣海峽,幾乎每個月“必來一次”,空中戰機C-40A“快船”運輸機近日也進入台灣基隆上空,隨後沿著新北、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嘉義、台南等地飛行,最後從台南離開台灣,對中國國家主權挑釁意味十足,迫使大陸出動多架蘇-30戰機現身台灣附近空域,堅決捍衛國家主權。

  表面來看,美軍表現的咄咄逼人,這也讓很多島內綠營的人誤以為美國會不惜一切代價堅決協防台灣。但如果從美國整體對外戰略來看,美國其實正處於戰略調整期,戰略收縮跡象明顯,這也給美國是否會協防台灣帶來了新的變數。

  盟友責任論破產。島內綠營人士認為美國會協防台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如果台海生事,美國不去協防的話,會讓美國的盟友對美國寒心,會讓美國的信譽破產,這樣美國以後很難再在國際社會上扮演霸主角色。  

  但現在的美國早已奉行“美國優先”政策,連對在韓國、日本、德國駐軍的軍費都不願意支出,而是要求駐軍所在國分攤。連花點錢去“協防盟國”都不願意,未來若是讓美國冒著犧牲美國軍人性命的風險去保護盟國,勢必會難度更大。歷史上,美國曾經與南越達成官方的“共同防禦條約”,但最後卻毫不猶豫地選擇拋棄了南越。現實中,美國曾把庫爾德人視為盟友,但最後卻義無反顧地背叛了庫爾德人;美國曾經信誓旦旦地表示將會“竭盡全力協防阿富汗”,但現在卻準備從阿富汗抽身撤出。

  對於自己的盟國尚且如此,對於與美國沒有任何“協防協定”的台灣又會怎樣,答案不言自明。美國前國安顧問博爾頓的新書《事發之室:白宮回憶錄》中披露,特朗普2019年11月背棄敘利亞庫爾德人之後,台灣可能會成為下一個被美國拋棄的對象。

  民主同盟論失效。蔡英文當局最引以為傲的就是所謂的“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反覆對美國聲稱是“價值夥伴”、“民主同盟”。美國對台灣也是積極配合,稱讚台灣是“民主典範”、“亞洲民主的燈塔”。

  但現在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是商人出身,重利輕義,在意識形態上不願過多言及,更注重的是能夠獲得多少現實利益。意識形態本來就是相對較虛的事情,並不能成為具有約束力的“協防條約”。特朗普政府又比較輕視意識形態,如此情境下,台灣若想依靠與美國的“民主自由”連接點,來獲取美國“保護”,估計只是蔡當局的一廂情願。

  試想一個場景,未來兩岸如果真的開戰,台灣跑去“舔美”,聲稱“台美都實行民主自由體制,所以美國應該保護台灣”,這樣的說辭,估計連美國人都會捧腹大笑。

  台灣戰略地緣價值論萎縮。蔡當局分析美國會“協防台灣”最大的籌碼是,台灣具有“不可比擬的戰略位置”,是“美國對抗和遏制大陸的前哨戰和橋頭堡”,“台灣一旦失守,美國在整個地區精心部署的第一島鏈就會被從中切斷”。  

  這些說辭表面看來有一定道理,但殊不知,隨著大陸綜合實力的逐漸增長,大陸早已突破所謂第一島鏈的設防,自由地穿越宮古海峽。也正是由於這種原因,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部署明顯在往第二島鏈方向傾斜。當整個第一島鏈已經形同虛設、無足輕重時,台灣還指望自己在其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角色,豈非有夜郎自大、痴人說夢之嫌?

  特朗普曾把台灣比作“筆尖”,而把中國大陸比作“辦公桌”,兩相對比,可以看出台灣在特朗普心目中的微不足道。連個棋子都算不上、只能被美國當作“筆尖”的台灣,難道還不應該清醒嗎?過去七十年來,即使是美台簽署“共同防禦條約”時,美國都從來沒有為台灣犧牲過一兵一卒。現在所謂“美台共同防禦條約”早已被廢止,台灣若還指望美國能出兵協防台灣,豈非自欺欺人?

兩岸開戰,美國會扮演何種角色?

  近日,川普在美國西點軍校發表講話,聲稱“美國不是世界警察”,美國軍隊的職責不是“重建”海外國家,而是保衛美國的國家安全。這番表態其實已經非常清晰的表明,美國的戰略重心正在往國內轉移,未來不願意繼續扮演“世界警察”角色。

  這就意味著,未來如果兩岸開戰的話,美國直接出兵協防台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儘管如此,美國也不會輕易放棄台灣,勢必會通過情報共享、物資攻擊、輿論聲援等方式,對台灣展現“力挺姿態”。甚至不排除在某種極端情況下,特別是美國決策層被“對華強硬派”全面主導時,美國會直接介入,破壞兩岸統一進程。

  總而言之,美國角色是兩岸兵戎相見時的最大變數,或介入或撒手,也許就在美國領導人一念之間。但對任何情景的想定,都必須以最壞的場景作為預設方案。從這個意義上講,雖然台灣不應該對美國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和幻想,但大陸卻不能不做好美國全面介入的所有準備,只有料敵從嚴、禦敵從寬,方能克敵制勝、直搗黃龍。

編者按/嚴語為台海問題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