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罷免淪政黨惡鬥 學者籲除怪象

  無黨籍立委林昶佐罷免案未通過,學者認為,現今罷免存在藍綠惡鬥問題,必須根本解決,制度也必須調整,尤其從縣市長到村里長的罷免案,門檻皆是同意票廿五%,導致村里長僅需百票就罷免,政黨僅要動員,基本上很快就會成案、通過,朝野必須凝聚方向,解決這怪象。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沈有忠認為,應調整罷免制度,長遠來看,台灣兩個政黨惡鬥是結構性問題,根本上要解決問題,必須通盤討論罷免門檻、連署等,待這次罷免案後沉澱過後,應由政黨之間理性地凝聚方向。

  沈有忠舉例,同意罷免的票數遠低於當初當選票數就可以通過罷免,建議可將門檻提高到廿五%以上,或是把當初當選票數做為罷免門檻,這些都需要充分討論;另外,罷免理由千奇百怪,有時會流於情緒性,連署門檻過低,也導致不小心就成案,讓報復性罷免持續存在。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王業立認為,罷免門檻仍有修改必要,這兩年來出現很多村里長罷免,只有個位數的人提案、一、兩百人連署就成案,罷免成功的案例也不少,因此即便林昶佐罷免案落幕,後續仍可能會有各種罷免。

  王業立說,罷免門檻需要級距調整,同樣是民代選舉,議員、立委的門檻要有所差別,另外為避免幽靈人口重複連署,中選會可考慮用電子連署,利用科技來改善,現今的網路轉帳、簽證服務都可利用在公職選舉上。

  民進黨立委陳亭妃表示,罷免門檻廿五%是民進黨取得國會多數之後下修的數字,在目前的政治氛圍下,如果要修,必須取決於民意;從這幾場罷免及補選的結果來看,國民黨應該停止政治報復性的罷免,把真正的罷免權利歸還給公民,這才不會因為報復性罷免,不斷地造成內耗。

  國民黨立委李貴敏認為,這次罷昶案雖未過關,但同意票仍多於不同意票,顯示選民對林昶佐未盡到立委職責仍有不滿,若要為了特定結果、因人設事去修法是不對的,罷免本就該有公平且長久制度,去汰除不適任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