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明主張,如果很不幸,台灣在海空方面都無法有效拒止而讓共軍成功登島,台灣的地面部隊將是最後一道防線。參考烏克蘭抵抗俄羅斯的經驗,台灣也大可不必過度悲觀無望,我們看到很多俄軍的坦克、直升機,都遭到標槍飛彈、刺針飛彈這類輕裝武器反擊而損傷慘重,這也是不對稱戰爭的實踐。但在烏克蘭使用這些武器抵擋俄軍入侵的並不全是正規軍,還包括大量的「國土防衛部隊」(TDF:Territorial Defense Forces)。
這幾年我一直建議台灣應該成立「國土防衛部隊」,招募那些愛國、愛鄉、愛土卻不願意長期待在軍中生活的青年,按社區為基礎予以編制組織,以現役特戰部隊官兵擔任核心幹部,定期實施輕武器射擊及戰傷急救等重點短期訓練,平時代替國軍負責地方災害防救,戰時則以小部隊、獨立機動作戰方式,協同正規部隊實施國土防衛作戰。
國土防衛部隊和現行的後備動員體制並不相同,現在的後備教召機制,每次被徵集回來訓練的成員都不相同,在原本就存在台灣特有的意識形態分歧背景下,期望每次都互不相識的召員能夠立即培養默契形成戰力,恐怕是過度的期待。
國土防衛部隊可以固定的編制及任務,讓每支機動部隊負責防禦一個熟悉的社區環境,只要會操作刺針飛彈、反裝甲火箭、輕型兵器等這類輕便武器,藉著地形熟悉的優勢,就有能力打一場機動、分散、存活的作戰,只要地面部隊能夠持續維持作戰能力,中共就無法取得最後勝利。
延伸閱讀
他(她)們值得被同情嗎?烏政府向基輔民衆發槍,組織18至55歲男子參戰!?目前在基輔抵禦俄軍的很大部分是基輔的民兵志願者,非正規軍!https://v.qq.com/x/page/c3326cnlqyi.html。
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讓我想起二戰期間的柏林戰役,那場城市戰是二戰歐洲戰場最後一戰,俄德攻守雙方兵力懸殊 。可悲的是當時幾乎所有德國軍政高層都知道,二戰敗局已定,但是普通民衆和基層軍人則還茫然無知。
人民衝鋒隊就是德國的民兵組織。當時德國國防軍反對組織民兵,因為那等於讓沒受過專業軍事訓練的人民去送死,不過,戈培爾和希特勒卻認爲成立人民沖鋒隊有一定的作用。
簡而言之,將600萬德國男性編組起來,建立准軍事部隊,可以有效提高士氣,製造一個"全民皆兵"的假象。不出意外,僅僅是在最後的柏林戰役中,就有4萬名人民衝鋒隊參加了戰鬥。直到柏林戰役結束,參戰的4萬人民衝 鋒隊的戰死者接近1萬人,受傷的不計其數。
更荒謬的是,對于人民衝鋒隊,戈培爾曾經有一句名言:"我絲毫不同情他們。當年是德國人民選擇了我們,將權力交給了我們。現在,就是他們付出代價的時候。"有意思的是,當年就是戈培爾這批人狂妄的煽動德國人參戰,帶領德國走上毀滅。
歷史給我們最大的教訓,就是我們從未曾在歷史當中吸取過教訓。第三帝國如此 , 烏克蘭如此 , 希望將來我們台灣不要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