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美國高官“突擊”訪台奇聞

  從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因染疫“取消”訪台,到美國參議院議員葛瑞姆“突擊”率團訪台,相距不過一周時間,其間還夾雜蔡英文因家人確診新冠隔離的消息,種種跌宕起伏、撲朔迷離,難免引人遐想。唯在風雲變幻中,需摒棄襍訊,方可一窺究竟。

可能是 1 人的圖像

  筆者以為,聯繫此前龐培歐等系列參眾兩院高官密集訪台或宣稱訪台,到而今“先訪後報”,其間決策程式存在重大政治風險。民進黨當局必須謀全域、顧長遠,謹慎施策,才可在當下處境,代表全臺灣人民做出明智抉擇。

  俄烏戰火延燒已近兩個月,出乎世人預料。觀諸戰爭走向,代理人戰爭和持久戰的特質已日趨明顯。北約一手為烏克蘭源源不斷輸送軍備,一手切斷俄羅斯金融貿易生命線,名義上謀求儘快結束戰爭,實則把雙方拖入戰爭泥潭。

  毋庸諱言,俄烏戰爭已經揭示“新型代理人戰爭”的部分端倪;槍聲一響,不僅交戰雙方無從選擇,只能抵死鏖戰;北約的歐洲諸國也措手不及,在國際輿論裹挾中進退失據,既對俄羅斯的能源供應遲遲不敢斷腕,又必須耗費公帑為烏克蘭輸送彈藥。

        而在這戰爭迷霧之中,雖不能斷言誰為推手,但坐收漁利者不言自明;回想俄烏戰爭之前,美國總統拜登屢次預警戰爭打響的時間節點,以“吹哨人”姿態在國際賺足眼球。但讀史明鑒,上世紀炮火紛飛、群雄混戰時,美國兀自想偏安一隅,猶飽受綏靖之累,而今朗朗乾坤,北約擁兵自重,既然明知戰事將近,為何不提前干預、為何不直接參戰?其吊詭應可一目了然。

  相較於烏克蘭的命運,不難看出,臺灣在“二蔣”時代能夠在大國政治犬牙交錯的縫隙中,走出上世紀的戰爭陰霾,且平穩渡過重重危機脅迫,一步步成長為亞洲一流經濟體,靠的決不是孤注一擲的押寶、寄人籬下的依附,而是折衝樽俎、合縱連橫的智慧;其中分寸拿捏,絕非是獨大的政治勢力的決斷,乃至於有膽量、有能力將全臺灣的命運作為砝碼,放在國際政治賭盤上豪賭。

  大陸前知名媒體人安替此前在社交網路上表示,裴洛西準備訪台的訊息“最早由《聯合報》發出後,由日本富士新聞不注明來源引用報導,國際才關注起來。《聯合報》也轉發了富士報導,把新聞處理成來自日本媒體突發。”因此他對此消息表示存疑。話音未落,便傳出蔡英文總統家人及裴洛西“不約而同”染疫,訪台取消的奇聞。就在一片驚雲未散之時,葛瑞姆就率團突擊到訪,再次引發一片驚詫。

  去年11月,就發生美國參眾議員搭乘軍機突擊訪台的先例,但並未披露來訪人數及細節;此次美國高官突擊訪台,外交部長吳釗燮不僅親自接機,還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限內的蔡英文總統,居然傳出將會晤參訪團的議程。種種左支右絀的超常規安排,無法不令人猜疑,莫非“訪台”不是目的,能否“突擊”才是關鍵?

  此次美高官資訊封鎖如此之嚴密,決策者預估也不過寥寥。經歷幾十年發展,臺灣民主政體似乎已經趨於成熟,民主意識深入社會生活各個細節角落,“進口萊豬”、“婚姻平權”等議題,也需公投決定。而美國高官訪問如此敏感的事件,卻可以繞開全民意志和媒體監督,僅通過暗箱商議就可以“突擊”完成。此間傳遞出的動向不可不引發重視;暫不論國際政治是非曲直,事涉全島兩千多萬人的生命安危,如此唐突冒進的政治手段,怎能讓民眾放心?

  據媒體報導,3月22日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舉行“烏克蘭和台灣相似之處和早期經驗教訓”線上研討會。幾位美國專家一致認為,對台戰略明晰化當前不是一種好主張。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前東亞國家情報官柯佛指出,關於對台戰略清晰與模糊的辯論其實是美國國內政治表演,而不是處理不同戰略的合理手法。排除令臺灣得以成為活躍、繁榮的民主整體的微妙平衡,相反會將臺灣變成“這個星球上最強大的兩個軍力之間的戰場”,他認為,北京動武的意願,主要不是由他們評估解放軍的準備程度或戰爭難易程度來決定,而將是一個“政治決定”。

  該場研討會一邊倒的判斷,可以說已經代表美國一線智庫學者的公論。但為何會議之後,美國與臺灣之間突擊冒進之舉反而有增無減?筆者只能規諫,兵者,國之大事,民進黨當局必須以臺灣利益為重,切勿以兒戲之心與大陸對賭,妄圖以小博大,以免滿盤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