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美中議題”視為“臺灣議題”而惹禍上身?

  美國聯邦參議院預算委員會共和黨首席議員葛瑞姆14日晚率團訪台,同行6人皆為美國參眾兩院重磅人物,一時引發國際關注。此後便有專家跑出來說,由在野黨参議員率身兼外交委員會主席的執政黨參議員梅南德茲的安排有些奇怪,以致讓人聯想到美國總統拜登特使團及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3月訪台先後順序,引申出“臺灣因緣際會成為美國內政的海外延伸戰場”,“臺灣未來在美國的選舉裡面,應該還是會扮演一些角色”的論調,這仿如辦家家酒的兒戲,令人咋舌。

可能是 5 個人和顯示的文字是「 HELLO HELLO n Brutus hu 」的圖像

  一年多前川普與拜登的激烈選戰與兩黨政治分野,無疑引發美國社會前所未有的撕裂。但美國作為全球唯一「民主」帶頭大哥,其黨爭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離譜到以太平洋對岸一座島嶼為焦點。

  早在美國總統選舉過程中,時事評論員朱學恒就說:“美國選舉過程干台灣屁事,川普當選要救美國,拜登當選也是要救美國,台灣議題排在九千六百七十名後面!”話糙理不糙,如果說,外交部認為此次美參眾議員訪台是“彰顯重視支持台灣”還可以理解為外交辭令,要是真以為泛政治化舉世皆然,這種政治幼稚病真傳出去,當真會鬧出國際笑話。

  成熟民主政體與不成熟民主政體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黨爭的邊界。美國政治經歷數百年磨礪,早就已經度過將黨派利益置於國家之上的階段,此次朝野兩黨議員聯合訪台就是明證。今年以來,美國高官密集輪番來台,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是“意在沛公”,臺灣充其量不過是大國政治博弈推演的棋子罷了。

  隨著俄烏之間捅破窗戶紙,點燃火藥桶,貫穿上屆美國總統選戰的俄羅斯、烏克蘭議題已經告一段落;猶未落定的“中國議題”,一定會成為接下來美國要討論的焦點。但從目前來看,美國兩黨之間尚待討論的模糊地帶並不包括臺灣,合力在兩岸間拱火已成共識。倘若民進黨當局自作多情,以為“美中議題”就是“臺灣議題”,將把台灣推向第二個烏克蘭,而成為美國在東方爭奪霸權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