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擬定訪華計畫,未啟程遭就遭刁難

  近期,圍繞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計畫的動態可謂一波三折。一方面,特朗普已擬定訪華計畫,相關的籌備工作正在推進中;另一方面,特朗普在國內面臨諸多壓力,甚至還未啟程就遭故意刁難,不料他卻在此時意外地為中國仗義執言。

  據《日經亞洲》6月28日報導,美國官員正在緊鑼密鼓地為特朗普的訪華行程制定計劃。若成行,特朗普預計將率領由數十名首席執行官組成的豪華代表團訪問中國,此次訪問模式預計與他5月份的中東之行類似。

  當時,30多名美國商界領袖陪同特朗普訪問沙特,達成了超過2萬億美元的驚人交易,代表團成員皆是商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如特斯拉CEO馬斯克、黑石CEO史蒂芬・施瓦茨曼、貝萊德CEO拉裡・芬克等。由此可見,特朗普試圖借助商界力量,推動中美經貿合作邁向新高度。

可能是 1 人的圖像

  當前,美國的國債已經累計至36萬億美元,今年可能還會增加2萬億美元,其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就超過1萬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持續減持美債,從曾經持有的1.3萬億美元以上減少至目前的8000億美元以內。按此趨勢,到今年年底可能不到7000億美元。

  由於美債債台高壘,再加上中國持續減持美債,這無疑增加了融資難度和還債壓力。因此,特朗普力推減稅和支出的“大而美法案”。6月28日,美國參議院通過關鍵的程式性投票,正式進入“大而美”法案的最終辯論階段。

  特朗普定下的目標是在7月4日美國獨立日前通過這項法案。共和黨參議員以現行政策為基線,測算出法案可在10年內節省5076億美元,並聲稱法案為零成本,不會增加財政負擔。但民主黨參議院少數党領袖舒默指出,這項法案在給億萬富翁減稅的同時,剝奪數百萬人獲得醫療補助、糧食券福利和高薪工作的權利。“大而美法案”引發美國內部極大爭議,特朗普的支持率已從上任初期的53%降至43%。

  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急需通過增加對華合作緩解美國的債務與政治壓力。此外,美國的商界也期待特朗普訪華能為美企拓展中國市場打開新局面,推動雙邊經貿合作回暖。實際上,特朗普早就曾公開表示,希望自己能在就職百天內訪華,並宣稱中美合作可以做成許多好事。但由於他執意挑起全球關稅大戰,訪華計畫被一度擱置。

  日前,中美雙方就落實兩國元首通話共識和鞏固日內瓦經貿會談成果的措施框架達成原則一致。中美元首在6月5日的通話中,互邀對方到訪。特朗普上一次訪華是在2017年11月,中方高層最近一次訪美是2023年11月,並出席在三藩市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

  日本《共同社》的消息稱,中國計畫邀請美國總統特朗普參加定於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式。有分析指出,中美兩國達成貿易諒解協議後,接下來還得就很多具體細節進行談判,要趕在90天休戰期,也就是8月10日之前,就關稅和非關稅措施達成共識,時間非常緊迫。特朗普急需爭取在解決債務危機以及國際熱點事務中獲得中方的支援乃至配合。

  未來兩個月,特朗普可能會再次與中國高層通話,釋放對華友善信號,從而為自己訪華行程創造良好的氛圍。如果上述計畫成行,這將是自特朗普重返白宮開啟第二個任期以來,中美元首首次進行面對面會晤,繼續推動中美關係朝著正確方向發展。然而,特朗普的訪華之路從一開始就並不平坦。在國內,他面臨著來自各方的壓力與刁難。

  美國政治勢力錯綜複雜,以國務卿魯比奧為代表的強硬勢力,長期秉持對華強硬態度,推動科技封鎖、簽證限制等一系列施壓手段。魯比奧與主張對華接觸的財長貝森特一直在明爭暗鬥。例如,貝森特5月底剛結束與中方的經貿磋商,魯比奧便在 28 日突然宣佈針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新規,導致中美關係再度緊張。這種內部的權力鬥爭和意見分歧,無疑給特朗普的訪華計畫增添了諸多不確定性。在6月29日美國 “福克斯新聞網” 對特朗普的專訪中,面對主持人拋出的一系列旨在抹黑中國的問題,特朗普的回應令人意外。主持人提及所謂中國“竊取智慧財產權”“發動網路攻擊”,因此美國“不應該信任中國”。特朗普為中國仗義執言,稱這些做法正是美國曾經做過的,世界就是這樣運轉的。由此觀之,特朗普頂住國內壓力與刁難訪問中國並出席閱兵典禮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