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夫:紀念台灣光復是反台獨的鬥爭

  【本報訊】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於8月7日出席第十屆京台學者共研會,期間接受記者聯合採訪。他指出,紀念台灣光復既具有歷史意義,也是一場反“台獨”的現實鬥爭。

  孫亞夫說,台灣光復是一個重大歷史事件,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偉大成果之一。紀念台灣光復,就會回顧到台灣當初是如何被割出去的。台灣於1895年被日本霸占,1945年回歸中國,這一歷史過程最典型、最明確地說明了台灣是中國的領土。

  孫亞夫表示,紀念台灣光復,除了是對歷史的回顧,也是現實鬥爭的一部分,是我們反對“台獨”分裂行徑的一種鬥爭。“台獨”活動持續已久,至今還未實現其圖謀,但已經對台灣社會意識造成很大影響。“台獨”分子尚嫌不夠,圖謀繼續鞏固“台獨”意識。賴清德的所謂“團結十講”就是要宣傳“台獨”思想,進一步影響台灣民眾。台灣光復在台灣遭到抹殺,這些都是在為“台獨”做準備。因此,紀念台灣光復是一場反“台獨”的現實鬥爭。

  對於賴清德最近提到的“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台灣”,孫亞夫駁斥說,“這是他的無知。賴清德不懂得什麼叫做‘國家繼承’,也不懂得什麼叫做‘中國的歷史’”。孫亞夫表示,中國作為一個實體存在於世界已有五千多年,追求“台獨”的賴清德對此完全不能理解或者不願承認。“互不隸屬”在民進黨的認識中是最早出現的,是多年的“老調子”。

  孫亞夫分析,雖然現在兩岸尚未統一,但不能否定“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不能否定“中國在事關台灣的重大問題上依然管著台灣”。他舉例說,“比如,我們反對‘雙重承認’——某個國家跟我們建交,就要同台灣當局‘斷交′;我們加入聯合國,台灣當局的代表就必須離開聯合國;台灣要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必須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接受‘九二共識’的前提下,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章程,以‘中華台北′名義作為觀察員出席。”孫亞夫由此指出,賴清德所謂“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台灣”是站不住腳的。

  被問及是否擔憂“民進黨歪曲歷史給台灣社會造成的影響”,孫亞夫告訴中評社記者,對台灣年輕人個人政治身份認同和國家認同發生扭曲,他深感憂慮。但他也指出,這只是暫時的現象。隨著兩岸關係發展和國家統一,這一現象最終會扭轉過來。

  “中華文明具有統一性,國家統一觀念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特徵。”孫亞夫表示,由於這一特性,使中華民族始終能凝聚成一個民族。即使國家混亂了,最終也會趨於統一。歷史上,曾有過很長時間的國家不統一時期:南北朝持續了二百多年;燕雲十六州被割給契丹400多年,直至明朝再度被收回。這些都說明,中國的領土就是中國領土,中華民族還是中華民族。

  孫亞夫指出,對於兩岸關係,我們應該很有信心,一方面要推動兩岸交流合作,為國家統一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要同“台獨”分裂勢力和外部干涉進行鬥爭。

  本屆共研會由民革北京市委、北京聯合大學、北京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促進會聯合主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協辦,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北京中山文化交流協會承辦。專家學者圍繞“台灣光復與兩岸關係”主題以及秉持正確史觀、共同銘記歷史、台胞抗戰史等子議題進行交流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