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地震新聞心悸~強震影像勾起舊創傷

醫:情緒反應是警訊,不是脆弱

  【本報訊】緬泰28日發生規模8.2極淺層強震,災區畫面透過新聞及網路播送,令人不安。有些民眾雖身處安全地區,卻在接觸災情報導時出現胸悶、心悸、焦慮、失眠等不適反應。桃園療養院精神科研究醫師田耘提醒,這可能是大腦對過往創傷的病生理反應進而引發的身體症狀表現,不是個人脆弱,應被理解並妥善照顧。

可能是 1 人和顯示的文字是「 Beneficial Effects Antipsychotics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on of Concomitant Long Time to Disorder Rehospitalization Long-Acting Injectable Background Departmento Beneral 微Sp: ychiatry, acyuanPs "'sychiatric Yun Tien, Results Wang P143 วญาติา Autoantibodies Against NCAM1 From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Cause Schizophrenia-r Behavior And Changes Synapses Hiroki Shiwaku- Hidehiko ,HidehikoTakahashi! Takahashi Mice yaMealmcDera comtedkcationo Methods hpetientwasfolewedupbur Reference Discussion andConclusion 3 tteukulndoptas #etarehaduesinlnpfetveibsrd ,λ-й 」的圖像

個案分享:童年經歷921 成年後因新聞焦慮重現

  32歲的小芸(化名)6歲時歷經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家人倉皇逃生的記憶深植心中。多年後再次遇上地震新聞密集播放,她出現失眠、心悸、專注困難、坐立難安等焦慮相關症狀,影響生活與工作。田耘醫師指出,創傷反應可能長年潛伏,一旦遇到相似情境,就會被再次喚起,導致情緒反應與身體不適。

  誰是高風險族群?災難相關新聞畫面本身即是心理刺激,部分族群特別容易受到影響,包括:

  • 曾歷天災、火災、車禍等創傷事件者。

  • 有焦慮症、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病史者。

  • 長期處於高壓職場者(如醫護、救災人員)。

  常見反應包括失眠、易怒、過度警覺、情緒不穩、不願談論或反覆提起災情等。若持續數日且影響生活,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

  專業協助與家人支持同等重要,目前多數醫療機構提供以下協助:

  • 精神科門診:進行身心評估與藥物治療。

  • 臨床心理會談:協助梳理創傷與情緒。

  • 心理衛教:提供壓力調適、自我檢測表與衛教指引。

  醫師提醒,若發現親友近期頻繁接觸災難相關新聞或事件後情緒受影響,進而導致生活或工作功能出現狀況,應主動傾聽與陪同就醫,及早發現相關身心狀況。

可能是 1 人的圖像

三項自我照護原則 協助情緒回穩過渡期

  除了尋求專業協助,也可透過以下日常實踐,幫助自己從災後壓力中慢慢恢復:

  1. 建立穩定日常:維持規律的作息與飲食,安排簡單活動,讓生活重新有秩序。

  2. 保持人際連結:與家人、朋友談談自己的感受,不需獨自承擔情緒。

  3. 練習放鬆與自我接納:透過深呼吸、肌肉放鬆或正念練習安定身心,並接納恐懼與不安是正常反應,給自己時間慢慢恢復。

  【溫馨提醒】若你或親友出現持續的不適,不要忽視,也不要獨自承擔。尋求幫助,是修復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