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的大環境,使得台灣南南北北設置了大大小小的「眷村」,如果嚴峻一點說,官兵的眷屬,像在動物園一樣被圈養著,雖然那時眷村的人常說,咱們吃不飽,餓不死!但在眷村成長的人,卻都能甘之如飴的那樣過著!因為,他們的思想,都被規劃出一個信念「反攻大陸,解救同胞」,也是乎有了精神的方向,吃苦,過窮日子,必然是應該的了!
在那個年代的眷村,每個月每戶人家,會依成員的年齡發糧票,票面值又會依年齡大小,分大口,中口,小口。糧票有大米,麵粉,大豆油,煤代金等,基本的糧有了,至於家裡的菜吃甚麼,就是看大人的本事了。 窮,是絕對的,但眷村的婦女,會利用丈夫上班,小孩上課,幾戶鄰居會聚在一起做些家庭代工,黏火柴盒,織毛衣,聖誕燈各種各樣的家庭代工,來貼補家用,吃飯,就各自作多作些,互通有無的,你嚐嚐我家的獅子頭,我分幾塊她家的紅燒肉,相互的豐富家裡的味道。
我住的村子,是空軍的眷村,各省人都有,東北的會做些包子,餃子,江南的會燒些魚蝦,川湘的盡是辣麻摧淚!各種家鄉特色都能在村子裡出現,過年前,家家戶戶的竹竿,曬滿了蠟腸蠟肉,那畫面好像就是眷村才有,在生活上,婦女們相互的照應,也相互的學習,那種苦中行樂的水乳交容,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
我們的村子和許多眷村一樣,還有個特色,就是「語言」,不論你是來自廣東,山東,或湖北還是湖南,都講四川話,四川話幾乎是眷村的「國語」!因為空軍部隊在撤退前,在成都待過一段時間,加上四川話的咬字發音好學,比起那廣東,上海,安徽話好學,所以眷村的孩子都能講一口到地的四川話,當然重口味的川菜也影響著整個村子的味型(Tomato Soup) 眷村,建材單薄,房舍簡陋,一家挨著一家,罵老公,打孩子,第二天,全村都知道了!你家裡燒甚麼菜,隔壁的鄰居一聞飄出來的味道,打招呼的時候,還會說「張太呀!今天又燒麻婆豆腐啊!」那種幾乎沒距離的日子,有許多歡笑,也有許多無奈! 菜場邊的早餐店,是村子一早最忙碌的地方!燒餅油條加豆漿,滷蛋配陽春麵,還有最受小孩歡迎的,就數「涼麵」了!
因為台灣一年熱十個月,涼涼的麵條,配上香料多形的醬汁,幾十年吃不膩口。 但,台灣眷村的涼麵雖然標榜的是四川涼麵,卻不是四川媽媽發明的,就像眷村的孩子說的一口標準四川話,卻不是四川人,有著一樣的道理!我在1990兩岸探親旅遊環境較成熟的氛圍下,去了成都,也到了重慶,從路邊的麻辣鍋吃到餐館裡的「百菜百味,一菜一格!」就沒看到涼麵這玩意兒,有的只是用綠豆粉作的涼粉涼皮,就口後的味道也不如台灣涼麵味型的柔順!
我就說咱們村子的涼麵吧!最早的是個來自北京,一口京片子的張媽媽,她生了七個孩子,逼著她一定得靠做些甚麼來貼補生活的開銷,她和鄰居東學學,西學學,賣過大餅,饅頭,還有餃子,最終她選擇了賣涼麵,每天天剛亮,她得橫放一塊像門一樣大小的板子,煮上一鍋水,桌台上放了九個鋼杯,裡面有醬油,糖水,醋汁,蒜汁,芝麻醬,香油,芥末醬,花椒油,辣椒油!另外兩個盆裝了切好的小黃瓜絲,和綠豆芽。
水滾了,一把把的麵,丟到大鍋裡,一邊煮,她一邊用長筷子,撈起麵在空中抖抖,又放回鍋裡,這樣反反覆覆的煮熟了,把麵條撈起,攤在那已經淋了油的板子上,打開板子旁的電風扇,她雙手拿著筷子,快速的攤起麵條迎風,有時再加點油,攤呀攤的,麵條被風冷了,這麼做的涼麵,彈爽中還帶著勁,合著那多元的醬汁,尤其在仲夏,開心的味道沁了心!也涼了胃!
就我來說,吃了幾十年,從也沒膩過,許多外地人來吃來學,把眷村的東西學了,出去開小店,他們以為住在眷村裡講四川話的都是四川人,所以涼麵,牛肉麵,都標上「四川」,好像這樣,就能襯托出比較地到!
幾十年了!大陸也不用反攻了,那兒的同胞過的也沒咱們差了!以前眷村的破房子,一戶挨著一戶,人也是一心牽著一心!現在眷村的老人凋零,房舍卻改建的奐新,雖然一流的設備環境,是一房疊著一房,人心,人情卻是一淡化成一淡! 多少文史家開始研究眷村,多少遊子開始懷念眷村,時代總是走過!雖然有留著一些眷村博物館,但已事在人非事事休!
此刻,已不容易找到兒時的玩伴,也聽不到快樂的喧騰,如果說眷村還有甚麼可喜可說的事,除了是看到幾位髮銀紋深,耳還沒失聰能聊上幾句的老人長輩,陪陪他們膝嬉童孫之外,只有的,應該是還可以吃到一碗,不是四川的「四川涼麵」吧。